王新升
十年前,在鲁西南一座小县城的高中校园里,父亲问我要去哪里读大学,我指着校门口那幅大大的中国地图,说,我要去昆明。那时的自己,对千里之外昆明的认识还停留在“春城”这两个字上。从2012年8月走进昆明理工大学的校门到如今取得硕士学位并成为一名组工干部,自己来云南也恰恰度过了十年。
从公交到地铁
刚读大一时,每次从呈贡大学城到市区都只有170路公交车,因为是在民族大学门口发车,同学们都戏称“民大的坐着,昆工的站着,师大的看着”,往往周末需要进城的话,都要步行两公里到民大门口的始发站等着,这样才可以有一个座位。大一下学期,昆明地铁1号线、2号线、6号线开通运营,参加工作以后,地铁3号线、4号线、5号线又陆续开通,每每回到学校看到学弟学妹都可以便捷的往返市区和大学城,不禁为他们感到高兴。
从火车到飞机
2012年8月,从未出过县城的自己乘坐K491次列车经过40个小时的颠簸才到了昆明,从家乡到昆明也只有这一列火车,尤其到了过年的时候更是一票难求,经常都只能买到一张站票。后来,学校和东方航空针对大学生推出了2折的机票,自己才得以第一次坐上了飞机,感受到了回家的便利。工作以后,邻县都建起了机场,只需3个小时就可以从彩云之南直达黄河以北,虽山水相隔,但游子的归家之行越发便利。
从墨江到昆明
2013年的暑假,学院组织了去墨江的支教活动,自己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并在墨江县团田镇和景星镇进行了10天的授课,每每看到大山里的孩子渴望知识、渴望走出大山的眼神,自己也把每一分钟都用在了授课上,每天晚上都在当地小学简陋的宿舍里备课到深夜,后来也一直没和那里的孩子断了联系,就在去年,两位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云南大学,成功走出了大山。
从书本到案牍
这十年的前四年,在昆明理工大学读书,作为全班唯一一名“特级贫困生”,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从大一新生到学生会主席再到省级优秀毕业生,每一步都走的很艰辛也很扎实。最近的六年,从一个人到夫妻俩再到三口之家,从“创文”的出行引导员到COP15期间的交通管控员再到防疫期间的社区志愿者,既在交通枢纽连续驻点一个月浸湿了无数次制服、也见过周末凌晨两点走出办公楼后的璀璨星光,以根植红土、扎根边疆的坚守擦亮了胸前的党徽。
十年来,彩云之南的这片土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也在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