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永堂
2022年6月,由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临沂大学、山东文学馆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沂蒙精神杯”文学奖征文活动获奖名单公布。我的长诗《手推车,以锃锃骨骼形塑八百里沂蒙诵词》获优秀作品奖。本次征文自2020年12月26日启动,面向全国征集描写红色革命题材,讴歌沂蒙精神、长征精神等国家精神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五个门类的文学作品。
八百里纵横的沂蒙山,令人时时油然动情。这是一种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浸润。数十年的人生历程,包括新闻宣传和文学创作之路,无不根植于雄浑的沂蒙大地,沿着蒙山沂水的脉息持续拔节、共振的心音,一直是那么真挚、灼热。
一
1983年,我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走进沂蒙这片热土,在沂水师范学校(今临沂大学沂水校区)任教整整7年,留下了我火热的青春印记,对沂蒙大地的情感一直激荡于心。
一直坚持业余写作。教学之外,用心更多的体裁当属通讯和报告文学。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一个青春蓬勃积极向上的年代。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一场举世瞩目的变革,给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人们不再迷信,不再盲从,不再徘徊与等待,而是纷纷调整自己的结构,以崭新姿态迎接新的信息、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分明感受到了肩上的重量、时代的使命的同学们,利用假期走向田野、走向社会,做了一次实地的社会调查,一大批学子纷纷深入考察、调研,产生了一批可圈可点的成果。
1985年,学校组织编写了一本题为《时代的音符》的内部刊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青年学生的时代风貌、时代观念。倾注了大量激情和心血,并撰写了两件长篇通讯,分别题为《多少代了,那沉甸甸的渴求》《他们,在改革的道路上……》。在这两件通讯中,汇总、概括了数十名青春学子的考察、调研报告,引用了诸多调研报告中的精彩段落,并揉进了自己大量的思考及感悟。在这滴翠的季节里,同学们利用假期,走向田野、走向社会,做了一次实地的社会调查。是啊,理解改革跟党走,我为团徽增光彩。他们———沂蒙山人民的儿女分明感受到了肩上的重量,时代的使命:“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她承受的磨难太多、太多,而今,又是多么令人感奋啊,这片人民的土地在历史的晴宇下,醒来了。”八三级一班晋宗霞、八三级七班李振兴;八三级九班张申、张新民、刘纪增;八四级一班胡祝梅;八四级三班刘玉芹;八四级七班马庆友;八四级三班曹树民,还有朱彩翠、吕文娟、张法中、王新庭、李锡英、周德红……数十年之后,这些名字上的青春记忆仍是那么闪亮。
让视野延伸开来,宽些再宽些。20余篇人物和事件通讯刊发在《临沂大众》《洗砚池》《临沂广播影视报》《沂蒙企业政工》《山东经济报》《经济新闻报》《山东法制报》《山东体育报》《大众日报》等省地报刊上。自校内而校外的关注,由点而线而面:作为师范体育教师,既担负起了培养小学合格师资的任务,又在普及基础上抓提高,在体育基础薄弱的山区师范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如何在贫困县办体校,一方面是向上级输送队员,另一方面还担负着为基层培养体育骨干人才的重任;沂水服装厂的创业侧面令人惊叹:经济效益多次居全省同行业第一位,四十多种产品远销欧美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被授予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省二轻厅“设备管理先进企业”“省级先进企业”;1980年初,脱下戎装一年多,奉调到莒县肉联厂参加筹建,到1983年,被大家公认为“有能力、有魄力”的厂长,犀利中揉进温情,英气里透着纯朴;以特有的痴迷投入到艺术天地的书画家,曾18次孤身一人深入沂蒙山区写生、创作,有时画到夜暮四合找不到村庄住宿,就裹着大衣在石头夹缝中过一夜,一大早又起身捕捉那稍纵即逝的风光……
1989年9月28日上午9点。沂水县沂河大桥通车典礼仪式正在进行。山东电视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向全省人民报道了这一喜讯。该桥的建成,成为东贯黄海之滨的石臼港,西通古城兖州的公路干线上的桥梁之首,对改善沂蒙山区交通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局面,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加快沂蒙山区开发建设,振兴沂水经济以及加强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和84级优秀毕业生张继胜为此采写了题为《天堑变通途》的8000字报告文学,后收入黄河出版社出版的《悠悠拓荒路》专集。此后,每次回到沂水,我都会到沂河大桥上走一走、看一看。
这是沂蒙大地建设者的英雄群像:涉及拆迁、树木砍伐补偿、土地占用,纯朴厚道的老区人民说:“这样的地该占,为后代造福,俺们住草房也心甘,多搭上点也值。”在迁坟时牵扯到双头和单头,单头补偿低于双头,但没有一个人报假,仅用一周就使203亩土地的征用、102间房屋和1100米围墙的拆迁以及树木的砍伐,近1000座坟茔的迁移顺利完成;深夜天降暴雨,周围村庄100多名群众自愿组成抢险大军,鸣锣报警;工程指挥部组成人员群像,包括物资、计划、电业、公安、土地、交通、城建、银行、煤炭、石油等部门人员,时时处处体现着老共产党人的风貌:副指挥兼办公室主任刘永奎,19岁中专毕业就积极报名去山东省最北边的无棣县参加革命工作;负责接线工程的沂水县公路站副站长魏相民,手把手地教那些技术不过硬的民工,还选出民工中那些有威望有经验的带头人;一次,天降大雨,常务指挥宋传科担心工地安全问题,摸黑来到工地,突然,脚下一滑,竟一头栽进冰凉的河水中;山东省交通工程公司第三分公司83名职工从无一人离开过工地,有的职工结婚三天三夜后就匆匆返回工地。副经理陈钟,一位60年代初毕业于山东交通专科学校的工程师,毕业后就和桥梁、港口码头、船闸等工程打交道:干!为沂蒙山老区致富,义不容辞!陈经理曾带着诙谐的口气说:“我这把老骨头,死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骨灰撒进黄河和沂河。”工程竣工那天,陈经理穿了一身熨得笔挺的西装,蓬乱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未完待续)
窦永堂:
198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山东省作协会员,高级编辑。多年来致力于宣传沂蒙精神的文学追求,在省级以上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人民网、新华网发表诗歌、系列文化散文200余件,诗歌获首届“艾青杯”全国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二等奖,入选中国诗歌网品牌栏目“每日好诗”并推介为“汉诗英译”作品,获得纪念曾巩诞辰1000年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江苏徐州“云龙湖杯”散文大奖赛铜奖,“刘勰散文奖”,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一等奖,多次获得山东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日照文艺奖”。作品入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等60多部选集。长篇通讯获山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合写)。获省级以上新闻奖100余件,在《中国记者》《军事记者》《新闻与写作》《传媒》等国家、省新闻理论刊物发表论文50余件。在《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杂文月刊》《杂文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发表大量时评、言论和杂文并多次获奖,曾在人民网、红辣椒评论等主流网站开设时评专栏。出版新闻论文集《让视野宽些再宽些》、报告文学集《不负厚望》、散文集《如日之出》,另有诗歌、随笔、时评等5本专著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