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运行一周年之际
全媒体记者 费洪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社会治理被认为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环节。
鉴于此,我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聚力推动资源整合、机制融合、数据耦合,创新推行“六个一”工作思路,着力打造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全省前三位。
“一盘棋”上下联动
镜头:
去年8月15日,第九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新生代表日照市以《打造“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把政府负责压实落地》为题,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对日照市在打造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介绍,全国仅有五个城市发言。
延伸———
凡兵,制必先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走向深入,必先以科学性思维进行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坚持上下联动“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工作推进情况,提出“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考核”总体思路。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创新建立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体系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实施意见》,先后投入2.5亿元打造各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
其中,市县两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均为党委政法委下属事业单位。市级明确副处级机构,落实20人编制,区县均落实10人以上编制。乡镇设立社会治理办公室,由政法委员任办公室主任。对全市4374名专兼职网格员,市县两级全部纳入统一管理和监督考核,基层社会治理的队伍进一步壮大。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我市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为契机,把政府负责压实落地,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不断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体化”流程再造
镜头:
自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来,我市以打造市、县、乡三级实体化“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为抓手,与“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举,进一步统筹行政资源,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延伸———
法治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和民心工程。
针对一些政务服务办事难、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不均衡等问题,需要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我市依托矛盾调处协同处置平台,实行“统一受理、分流办理、归口处理、闭环管理”办事流程,设立引导台和33个专业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受理、接谈、调解、仲裁、诉讼”服务。
由引导台统一受理各类纠纷、信访、诉求和举报事项,再区分事项类型,分类导入办事程序,分流至服务窗口精准办理。对符合调解条件的涉诉纠纷,将调解作为前置必备程序,引导案件诉前分流,能调尽调,调解不成的通过诉讼化解,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对综合性或涉及未进驻部门的纠纷,启动“吹哨报到”机制,由综合受理窗口协调涉事单位现场报到处理;对重特大疑难复杂纠纷,由窗口提报、中心统筹、多方会商共同解决方案。
“以前在矛盾调处中,存在着部门各自作战、调解方式单一、形成不了合力的问题。我们依托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多元化解模式。”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根据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进驻部门的性质特点,倡导多部门联调联动,在工作中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推进矛盾问题的高效解决。
“一张网”研判指挥
镜头:
“商用二层堆积建筑垃圾严重,易发生消防安全隐患……”打开“民意通”微信小程序,东港区石臼街道荣安社区群众许敏将发现的问题即时反馈,社区网格长收到任务提醒后,经核实后上报区社会治理中心,中心及时协调交办督办,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这也得益于我市进行“一格一码”推广,“民意通”借力互联网大数据,实现基层多元力量高效协同、实时响应与互动。
延伸———
时下,正处于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发挥数据治理效能是完善社会治理功能的重要手段。
我市聚焦数字赋能,加强数字技术与应用,整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司法、信访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打造功能齐全、设置科学、智慧可靠的数字化实战平台和社会治理“中枢大脑”。
依托网格化智能管理平台,推行“网格+网络”服务管理模式,健全“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机制,纵向连接县、乡、村和全市4383名网格员,横向联通市级政法各部门单位,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的指挥调度大联动。
先后整合雪亮工程、社会资源等公共安全视频监控5万余路,视频监控探头14.9万个,实现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以实战应用为引领,对中心受理、12345服务热线接听和手机APP录入的矛盾纠纷开展汇总分析,构建可研、可视、可用的辅助决策体系。
“一中心”资源优化
镜头:
去年1月30日,日照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揭牌运行。该中心通过整合工作机构和完善工作机制,构建起了“一体化运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网式统管、一揽子解决”的矛盾调处新格局,努力实现群众反映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延伸———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做到把群众的关切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畅通实现群众利益渠道。
针对群众多头跑、反复跑、多地跑等问题,统筹整合人民来访接待、12345热线办理、非诉讼纠纷解决、公共法律服务与诉讼服务、社会治理指挥调度、网格化服务管理、互联网信息研究等七大平台,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多中心”转变为“一中心”。
实施“双重管理、中心为主”的管理运行模式,进驻业务受派驻单位指导,日常工作受中心统一管理和监督,由中心对入驻部门进行日常考核和工作督查。建立访调对接、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和心理咨询师、专业律师参与群众接待的工作规范,推动进驻人员从“一起办公”向“一体作战”深度转化,实现量变的“物理整合”到质变的“化学反应”。
进一扇门、解百姓事,这是日照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成立的初衷。中心自去年组建以来,开设来访接待、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公证、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综合受理等33个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领域。
“一揽子”多元化解
镜头:
“我们主要调解一些社会疑难问题,通过政策解释、耐心疏导,帮助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平安日照建设作出贡献。”在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调解室,一位工作人员认真地说。
这,也成为我市聚焦矛盾纠纷化解,积极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路径的一个缩影。
延伸———
为答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时代考题”,我市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为着力点,将人民来访接待、12345热线、非诉讼纠纷解决、社会治理指挥等资源,打包整合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社会治理综合体,打造群众问题矛盾的“终点站”。
强化内部横向融通,整合调解资源,设立人民调解服务窗口,成立29名社会律师轮值的律师调解工作室,组建矛盾化解政策专家库,从13个重点领域中选取106名行业专家、律师,群众可以自助“点单”某位专家或律师参与调解。
强化外部纵向联通,通过网格化智能管理平台,受理网格事件108 . 1万余件,处置108万余件,办结率99.91%,有效减少了矛盾上行。对于涉及未进驻单位的疑难事项,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协调涉事部门30分钟内到位现场会商,做到“事不决、人不撤”。
加强“政社”互动对接,在中心配设心理咨询室、音乐放松室,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服务,协助参与纠纷化解。建立道路交通事故调处服务体系,完善与鉴定、保险、评估、公证等第三方机构的对接联系机制,在矛盾调解中切实为群众提供保险理赔、价格评估、损伤鉴定等服务。
“一号通”共建共享
镜头:
“您好,12345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在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12345热线办理区,百余名话务员有条不紊、分门别类处理着市民和企业的“急难愁盼”。
“的确没想到,打了一个电话,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立马提供服务,为我们解决困难。”一位群众激动地说。
延伸———
新时代,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是多元参与、开放共治的社会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细微之处见真章。我市整合12329住房公积金、12349民政服务、7900000五莲民生服务等政务服务类热线,建立统一的热线投诉电话12345,落实24小时值班制和专人AB岗轮守,全天候受理、解答、转办群众各类矛盾民生诉求。
在12345热线办理区,设置话务大厅、接听室、直通12345直播间、质检督办、夜间值班及话务员就餐休息等区域,其中话务大厅设立受理、转办、网络、审核、回访区和司法、税务、公积金、人社、营商环境专席,提供7×24小时人工服务,受理企业群众通过来电、人民网留言板、市长信箱、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反映的各类非紧急诉求,同时牵头承办国务院“互联网+督查”、中国政府网、问政山东、接诉即办等国家、省平台转办件。
一部电话听民声,一个平台表民意,一套体系解民忧。锚定新目标,我市将继续全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品牌,擘画市域社会治理“最优蓝图”,让全新的社会治理网格体系延伸至整个社会集体末梢,为平安日照和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贡献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