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教授文学讲座的感想
孟凡金
日照大地,春和景明。2023年2月25日上午,日照书城,名家讲坛,高朋满座,掌声阵阵,充满着浓郁的齐鲁文学气息。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教授文学讲座暨刘加云新书发布会在这里隆重举行。黄发有以“文学与故乡”为主题,从“故乡是文学的根”“作家与故乡”“面对故乡的两种写作方式”和“日照文学中的故乡图景”四个方面,从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作了精彩演讲。他认为,“山东文学是有根的文学,山东作家都深深根植于脚下的大地,山东作家的写作有一种特殊的韧性,在时代风尚的流转中表现出一种审美定力,有一种持续的生长性。齐鲁文化既有农耕文明的厚重与丰富,也有海洋文明的开放与包容,这种文化的融合性赋予了山东文学以审美的多样性,为山东文学的多元成长提供了精神沃土。”
名家讲坛,是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作家协会几年来聚力打造的学习平台,通过“面对面授课,一对一点评”的方式,精心辅导,精准服务,有力推动了地方文学创作繁荣和文化事业发展。今天,黄发有亲临日照传道授业,十分难得,我们倍加珍惜。大家认真听讲,深入思考,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收获满满。
热爱故乡 人之本性
黄发有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现在城市居民的祖父、曾祖父、超不过三五代人,他们都有“老家",这个“老家"就在种庄稼的乡村。中国以农业文明为底色,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在的城市化,这种历史转型也就跨越了近百年时间,也可以说,近在眼前。
童年的声音是最纯真的,童年记忆是最深刻的。从记事起,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座山岭一条河流、一幢房子一条老街、无论是春夏秋冬轮回的喜怒哀乐,还是男女老少生活的千姿百态,整个村庄的风土人情风貌和村民的习俗文化生态,每个人的青少年时代,都会打上深深的烙印。在讲到文学与故乡的关系时,黄发有结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以六集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为例,作了深刻的阐释。《文学的故乡》总导演张同道在手记中曾坦言:“我相信,每一位作家都是被命运选择的人,作为一片土地的代言人。天赋是生命的基因,命运是生活的安排,性格是内心的驱动,土地则是文学的舞台。所有这些因素集中呈现于童年,甚至可以说,童年决定了一个作家的基本走向。”由此,我想起了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乡书院院长、著名作家赵德发与他的《通腿儿》,这是赵德发自称为“顶瓦”之作的作品,被誉为1990年中国短篇小说榜首之作,首发在当年《山东文学》第一期,发人深省、耐人寻味。随后被多家文学刊物转载,并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先后入选《新中国六十年中短篇小说典藏》和《中国当代短篇小说排行榜》,引发热议、轰动文坛。时隔三十多年,2021年,《通腿儿》又被编入《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集》,可见其强盛的生命力和宝贵的人文价值。《通腿儿》讲述的是一段复杂的历史故事,在那个贫困的时代,包括作者在内通腿儿睡觉是正常的生活方式,非常普遍。小说《通腿儿》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对沂蒙山区野槐村农民邻居狗屎和榔头之间、狗屎媳妇和榔头媳妇之间通腿睡觉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艰难困苦年代,乡村农民之间相濡以沫的苦难温情,体现了沂蒙山人敦厚淳朴和正直善良的心地,再现了沂蒙山区人民艰难悲怆的生活画卷",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沂蒙山区,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这里,是他的根之所在,是他放飞梦想的起点,他把对故乡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感恩、对民风习俗的熟知,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里,一如既往,锲而不舍,打造着接地气、有底气故乡情怀浓郁作品个性鲜明的文学天地。
回望故乡 心之所系
因为眷恋,所以回望。这是身为作家的天性使然。
围绕“现实的故乡——— 想象(传说)中的故乡——— 作家笔下的故乡"的课题,黄发有结合事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阐述。
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故乡,乡土中国的缩影,孕育着童年的梦想,凝聚少年的记忆,激扬着人生道路上搏击奋斗的智慧和力量。故乡的味道回味无穷,令人念想。人有五官:耳、目、口、鼻、舌。与其相对应的是“听觉、视角、味觉、嗅觉和触觉”在这里,其它的功能都能变,唯有味觉功能是原始的、不变的。如,五莲籍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走南闯北不忘故乡。他在散文《渐行渐远的滋味》中深情地回忆了家乡的各种蔬菜、美食及其独特的味道,尤其是对作为山东标志性食品“煎饼”制作、食用以及人物形态的细节描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虽说在烟熏火燎中制作很不容易,可吃起来却是满口流香,那滋味呀!时隐时现,绵绵悠长。一张煎饼,飘香四方,作者在眷恋家乡回味美食的同时,也为“好客山东”作了一次响亮的广告。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可这种眷恋故土、思念家乡的心情是火热的、永恒的。
再如,从《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城中村失地农民生存报告》到《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再到《靠山》,莒县籍作家铁流的写作从未离开过这片曾经战火纷飞、英雄辈出、血浓于水的沂蒙热土。从走出家门参军入伍到成为作家,家乡一直是他的创作源泉,是他永远割舍不断的牵挂。正如他的自我感言:“我觉得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这根弦最能触动感情,像琴弦一样最能拨出动听的声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