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
(接上期)
先进的制造业
1.发明弓箭。《说文·大部》:“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又《说文·矢部》:“古者夷牟初作矢。”据文献资料分析,东夷人当是弓箭的最早发明者。同时,在后李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骨制箭镞,在北辛文化遗址中发现蚌镞,以及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大量石镞等,都可以说明东夷人与弓箭的关系。
2.制造陶器。东夷人在后李文化时期已开始制作陶器,到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已普遍使用快轮技术,并能熟练掌握陶土的选择、成型、烧制等一系列极为复杂的过程,陶器数量迅猛增长,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薄如壳、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的蛋壳陶,被誉为4000多年前地球文明的最精致之作。蛋壳陶主要发现于山东龙山文化遗存中,是龙山文化特有的一种陶系,代表了我国古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日照地区出土的蛋壳陶杯可谓首屈一指,由东海峪遗址出土的三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分别成为山东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和日照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现存于山东博物馆的那件,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推选工作中,从全省558万余件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这“500万里挑一”的分量,可见一斑。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日照尧王城遗址也发现了数件蛋壳杯。2019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日照苏家村遗址,一次性发掘出土了十余件蛋壳陶杯,其中有件通体带有刻划纹的镂孔高柄杯,形制独特、雕刻装饰技法别致,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件。总而言之,蛋壳杯的制作工艺在整个中华史前文化中都是遥遥领先的,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制陶的能工巧匠也难以仿就。
3.冶炼金属。《说文·金部》云:“銕,古文铁,从夷。”最早的“铁”字“从夷”,说明东夷人很可能是铁器的最早发明者。据严文明和张学海先生介绍,到龙山时代,小型铜制工具已经出现,如在长岛县店子村龙山文化灰坑中曾发现圆形铜片,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化验确认是黄铜。另有胶县三里河遗址的黄铜器、日照尧王城遗址的铜渣、栖霞杨家圈遗址的残铜条和豫东鹿邑栾台遗址的铜块等多处发现。
4.制作玉器。东夷人所处的海岱地区是全国发现玉器较多的地区,出土玉器较多的遗址有日照两城镇、胶州三里河、泗水尹家城、五莲丹土、滕州庄里西等遗址。据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介绍,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逐渐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玉器系统,主要由礼仪用玉和装饰玉组成,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北方红山和南方良渚的“海岱系”玉器文化。其中,两城镇遗址玉圭上的饕餮纹,全国仅见,当为商代铜器饕餮纹的祖型。“海岱系”玉器的产生和成熟,对中原地区的礼制曾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5.酿酒。《后汉书·东夷传》载:“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教授刘莉和斯坦福大学考古专业博士王佳静,在对汶上县东贾柏遗址出土的北辛文化小口双耳罐和石磨棒残留物分析后得出结论:黄河下游地区的酿酒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北辛文化时期。此时的原始农业及陶器制造业的发展都为酿酒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到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酿酒技术就更为发达了。单就日照地区来看,一是在日照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酒具,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占整个墓葬出土器物总数的30%以上。二是由山东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历史博物馆专家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日照两城镇遗址及其周边遗址进行了长达近30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的酒器,以及包含有稻米、蜂蜜和水果的混合型发酵饮料—— 果酒。通过分析,这种混合酒和裴李岗文化贾湖古酒非常类似,代表了中国早期酒的传统,可以称之为早期的“醴”酒。特别是在陵阳河、两城镇遗址出土的用于滤酒的漏缸,是东夷地区酿酒业发展的最好佐证。
上述几种情况都可以说明,当时东夷人的制造业在中华民族制造史上是处于高度领先地位的。
先进的“礼”“乐”文化
古代中国,往往被称为“礼乐之邦”,而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正是形成这一文化的重要时期。高炜先生在《龙山时代的礼制》中指出:“礼乐制度形成于龙山时代”,到龙山时代,山东地区礼制的显著特点是,“棺、椁并用的木椁墓,以犬为牺牲,以鬶和蛋壳黑陶高柄杯为代表的一套酒器、食器,鼉鼓,兽面纹玉琮、玉钺,鸟形玉饰等……。其中许多文化因素为二里头文化所承传、成为商周礼制、礼器的组成部分。”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发现与音乐相关的遗物有济宁野店、王因遗址的陶鼓,日照莒县陵阳河遗址的笛柄杯,泰安大汶口、济宁王因、聊城尚庄、邳州大墩子、日照东海峪等遗址的龟形陶铃等。尤其笛柄杯,发音与现代横吹竹笛不贴膜时发出的音响相似,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也是唯一的陶制横吹管乐器。由此可见,东夷人在礼乐方面的发展水平是非常高的。
先进的建筑技术
史前时期的建筑技术主要反映在城的建筑规划和房屋建筑方面。目前,海岱地区发现的大汶口城址遍布于山东和苏皖北部地区,包括鲁北的章丘焦家、鲁南的滕州岗上、鲁东南的日照尧王城和五莲丹土、苏北的连云港藤花落以及皖北的固镇垓下等遗址,发现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城门、环壕、道路、房址、祭祀台基等。城内外有完善的防御系统,并且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一般有居住区、祭祀区和墓葬区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格局。
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房址,已出现台基式(土台式)建筑及夯筑技术,具有抬高地表以起防水、防潮和加固等作用。这一发现最早为日照东海峪和尧王城遗址,该遗址的发掘不仅是龙山文化地上房址的首次面世,也是史前时期夯筑台基式房屋的首次发现,这种建筑技术后来被作为龙山时代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而受到特别关注。
最早的文字雏形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及江淮流域都发现了一定数量的象形类刻画符号。其中,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分别出自日照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诸城前寨,泰安宁阳于庄东南,安徽蒙城尉迟寺等遗址。这些刻画符号目前已发现30余个,共8个类型。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唐兰、李学勤、裘锡圭、高明等,认为其与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汉字存在密切关系,应该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