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亭
(接上期)
大书法家王羲之会友人于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兰亭所在之处为“兰渚山”。据《齐道里记》等文献所载:“东武县本有东武山,忽因三日昼昏,山移在会稽。”东武为诸城旧名,西汉初年置县,始称东武,隋代改称诸城,宋代属密州,明清称诸城。“山移”虽为传说,但绍兴有会稽山,诸城南部亦有会稽山(位于五莲县与东港区交界处,因山上两峰对立如二人稽首得名。据说越王勾践自绍兴会稽迁都琅琊曾登此山,故有会稽之称),会稽山和兰亭也就与诸城境内的山有了天然的联系。这在丁公石祠中也有明证,嵌于石祠东壁的《游览诸公留题》碑中刻有明末诸城名士王华瞻的题诗:“白石堂初构,恍疑是玉堂。层峦舒望眼,曲涧引流觞。胜地来诸彦,良辰对众芳。兰亭称具美,还逊此风光”,描述了丁公隐居之所曲水流觞的情景,盛赞九仙山下石祠风景之美胜于会稽兰亭。九仙山自古为海上仙山,丁惟宁隐居九仙山,面对海曲会稽山,景色堪比绍兴会稽兰亭,“兰陵笑笑生”已是呼之欲出。
“《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一出,就引起金学界的广泛关注,得到王汝梅、王平等金学家和众多学者的赞同。2000年10月和2013年5月,第四届和第九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在五莲县召开,海内外学者130多人考察了九仙山和丁公石祠,对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进行了深入论证。作为第九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的组织者,我全程筹备、参与了会议,期间与中国《金瓶梅》研究会会长黄霖、副会长吴敢、王平和王汝梅、何香久等专家学者有了较为深入的接触交流,并参编了《金瓶梅与五莲》一书。在陪同来自海内外的130多名专家学者考察九仙山和丁公石祠的过程中,我加深了对九仙山和丁公的认识,也深为自己的家乡有如此秀丽的景区和深厚的文化而自豪。
“三降尘寰人不识,倏然飞过岱东峰”,这是《金瓶梅》第一百回收尾处突兀插入的两句诗。无独有偶,在丁耀亢(号紫阳道人)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临近收尾处,也插入了一个丁令威三次转世的故事。作者根据《搜神后记》中丁令威的故事和自己的切身遭际,虚构改编成一个三次转世的故事,一转为朱顶雪衣白鹤;二转为善于锻铁的匠人,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三转为明末东海人,也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这段故事为研究《金瓶梅》作者提供了重要信息。众多研究学者认为,“三降尘世”指的是祖孙三代人,丁令威第一次转世的朱顶雪衣仙鹤,是丁耀亢的祖父丁纯,第二次转世的是丁惟宁,丁耀亢则是第三次转世的丁野鹤,这在丁公石祠中可以找到很多隐晦的证据。祠中碑刻,多次将丁惟宁比拟为“丁令威”。徐升题诗:“令威翩翩一柱史,早薄荣名谢天子”;王化贞题诗:“仙人乘鹤五云中,华表归来憩此宫”;唐文焕题诗:“白鹤归华表,青山做主人”。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保存完好的石壁题诗,是丁氏三代著述《金瓶梅》的重要佐证。
高风与孝思,千载共山青。丁惟宁仕途坎坷,不得志而逃于禅,但他的德政和风骨,已与坚固的石祠一样不朽,与巍巍青山魂魄共之。如今,以往僻在海隅的九仙山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在当今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中,随着对苏轼与白鹤楼、丁氏家族文化和丁家楼子历史古村落的挖掘与开发,丁公石祠也必定会成为五莲乃至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热点。行文至此,一首诗便浮上心头了:
九仙云深处,高士隐泉林。琪花迷鹤梦,岩岫息机心。玉楼依苍壁,石室绝世尘。烟霞堪为侣,倦游卧松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