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范开元
“目前,我们的科研进度都在按计划推进,年底基本就能完成。”12月15日,在山东元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齐鲁工业大学副教授、科技专员任喜东与山东元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洪利正在交流指标任务进展情况。
任喜东与徐洪利交流的,是他们合作申报的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计划项目的中期评估,一个标志着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缩影。
今年以来,经过企业、科技专员双向选择和属地科技管理部门推荐,市科技局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51名高层次科技人才下沉一线,“结对子”服务全市51家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齐鲁工业大学副教授任喜东便是其中之一,他带着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满腔的热情,来到了山东元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元泰生物,是一家专注于生物发酵产品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走在科技创新与产品迭代的前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挑战,元泰生物选择寻求外部智力支持来克服技术瓶颈和发展障碍。
“早就得知日照市有一家生物制剂方面的高新技术企业叫元泰生物,跟我的研究方向一致。得益于日照市科技局提供的这次科技专员任职机会,使我与元泰的合作变得水到渠成。”任喜东说,以项目为纽带,他与元泰的研发团队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协作网络,开启了全面而深入的科技合作。
在任喜东的带领下,齐鲁工业大学与元泰生物联合发起了一系列科技创新项目,其中核心之一便是围绕TG酶(谷氨酰胺转氨酶)的研发工作。这项合作,既是对微生物分子改造及生产工艺的革新尝试,也是企业技术和产品升级的关键所在。
TG酶的生产,需要一套复杂的工艺流程,涉及微生物培养、基因改造、提炼等关键环节。为了破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任喜东及其团队与元泰研发人员展开了深度交流,诊断问题症结,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TG酶生产过程中,生产菌种的孢子产量的不稳定,会直接造成TG酶产量减少。为此,任喜东及其团队在实验室反复试验,最终通过调整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湿度条件,稳定了孢子的产量,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通过合作,让我深深感受到产研融合的价值。”任喜东表示,只有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学术研究无缝对接,方能激发真正的创新发展动力。针对技术瓶颈,任喜东与团队成员一一攻破,无论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还是提取工艺的改良,每一项进展都指向更高的品质。
在基因改造方面,双方共同实践了精确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养出性能卓越的新菌株。在提取工艺方面,任喜东介绍:“目前我们计划在提取技术上寻求突破,已经初步实现了效率和纯度双提升。如果能正式应用到生产流程,将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生产线的优化升级,目标是在短期内实现10%—15%的产值增长。”徐洪利透露。这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潜力的期许。
在任喜东的推动下,齐鲁工业大学与元泰生物的合作日益紧密。为帮助山东元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解决乳酸链球菌素生产菌株新的人工改造方法,任喜东积极协调学校科研平台资源,为该企业对接到刘新利教授的团队开展菌株诱变和筛选试验,有效解决了元泰生物当前面临的生产难题,为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作为企业科技专员的任喜东还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计划进一步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和团队优势,帮助企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创新人才,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自2022年科技专员服务企业启动实施以来,我市已选派四批145名科技专员服务140家科技型企业。科技专员与派驻企业双方合作立项省市级科技项目41项,建成省级研发平台26个,开发工业新产品93个,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73项,转化落地科技成果90项,带动企业研发投入7.7亿元。科技专员工作已成为我市科技工作的特色品牌,工作成效获得市领导肯定性批示,经验做法被国家级媒体宣传推介,牵头起草的《山东省企业科技专员服务规范》作为山东省地方标准项目经省科技厅评审通过后推荐至省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