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部门联动,立足生态职能,日照——
全媒体记者 荣鑫鑫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此为指引,各地纷纷从区域、城市、产业园区和企业多层面以及生产和生活多领域发力,培育一个个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验田”。
2023年底,日照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6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试点开展一年来,我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完善顶层设计 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格局
2023年12月31日,省生态环境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及首批试点名单的通知》,公布了首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其中,日照市入选城市创新试点,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产业园区创新试点,亚太森博(山东)浆纸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3家单位入选企业创新试点。
一座城市,一个产业园区,三家企业。纷纷入选的背后,阐释出怎样的发展信号?
从纵深看。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2023年5月,省生态环境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6年,全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从横向看。在以钢铁、浆纸、粮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为骨干的临港工业体系中,日照也有着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更多绿色产业的迫切需要。
再从深向看。在日照发展的刻度中,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印记鲜明,这为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日照已于2023年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目标。作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市生态环境局,建设了日照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平台,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智能化开展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筛查和推送,具备完善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智能化管理水平。
综合这些因素,日照入选山东首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既是顺势而为,有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机遇,也是“自我加压”,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追逐竞跑。
作为全省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如今,日照正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拿出一揽子措施解决环境污染根源性和结构性问题,力争形成一批多维度多层面模式创新的试点示范,持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释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带来的“生态红利”。
具体实践中,我市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印发《日照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目标和方向,指导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环境治理7个重点领域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并确定了63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重点项目。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16个项目,正在推进35个,尚未开展的也将结合实际情况早日落地。”市生态环境局生态服务中心郝真介绍,按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规划愿景,我市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将于2026年初步构建,这与山东首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的创建同频共振。
加强部门联动 培育多领域“绿色”先锋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能源、产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结构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更将是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此,市生态环境局发挥牵头作用,与发改、工信、交通等部门加强联动,依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细化分工,形成部门协作、上下协同的工作格局,充分引导各部门在各自职能领域厚植“绿色”、减污降碳。经过近一年的试点,我市统筹推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协同增效效果初显。
加强源头防控,推动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节能提效,全市共关停18台24.6万千瓦落后小煤电机组;华能日照电厂4台燃煤机组实施供热改造,建成生物质直燃耦合项目,实现利用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燃料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98万吨;莒县丰源热电2台3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并网运行,打造了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的典范。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华能五莲石场农光互补项目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相结合,一期已建成投运,年发电量达1.29亿千瓦时,不仅有效利用土地空间,还能节约标煤4.0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京能国际五莲县宁旭一期光伏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全部建成后预估减排二氧化碳11.4万吨。
突出工业领域重点行业,大力实施减污降碳工程。深入推进钢铁行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日钢集团实施了高炉和转炉“上大压小”、烧结机烟气循环、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全流程智能工厂建设等多个重点项目;目前已完成4台烧结机烟气循环改造,烟气循环率达到25%,同时加快实施全流程智能工厂工程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吨钢煤耗平均降低23%、能耗平均降低15%。大力实施浆纸行业减污降碳重点工程。亚太森博实施造纸废水回用、生物质资源利用、绿泥资源化利用等重点工程。畅通资源循环,建成城市中水回用项目,处理中水回用于造纸生产工序,实现年减排化学需氧量370吨、氨氮40吨;建成生物质废弃物发电项目,年发电量约15亿度,年可节约标煤120万吨、减少碳排放约300万吨。恩川环保正在建设年处理6万吨绿泥铁泥资源化利用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延伸我市浆纸生产链条,切实增强固体废物循环利用能力。日照光大环保积极推进零碳热源项目建设,以城市生活垃圾为燃料进行供热,打造24平方公里零碳蒸汽园区,不仅为经开区生物化工产业园区提供绿色蒸汽,还能为周边温室渔业大棚以及奎山驻地村居供暖,年可减煤3.5万吨。
加快实施“公转铁”等重点工程,推动交通领域减污降碳。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建成并投运日照岚山疏港铁路,串联起瓦日铁路、新荷兖日铁路两条主干线,实现岚山港区综合集疏运体系中铁路运输闭环,为山钢、日钢、岚山港、岚桥港等临港企业运输大宗货物提供服务,大幅减少移动源污染物排放。着力完善船舶岸电基础设施。山东港口日照港建成投运船舶岸电受电设施23套,年可替代燃油约2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00吨。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新能源车辆替代更新。山东港口日照港新投用100台新能源重卡车,替代160台柴油重卡车,现已为新能源重载自卸车完成换电超2.6万次,累计减排二氧化碳4300余吨。
立足生态职能 做实“点、线、面、体”协同创新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是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争取成为全省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后,市生态环境局立足生态职能,在政策、路径、技术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突破。
看企业,探索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市生态环境局支持将上游生产企业可生化性强的废水作为下游污水处理厂碳源补充,有序开展污水处理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目前,已推动青岛啤酒(日照)有限公司、世涛(山东)科技产品有限公司两家啤酒企业与日照城投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战略合作协议。于是,啤酒工业废水经预处理后,通过专用污水管网直接排入污水处理厂提供碳源补充。这一“变废为宝”的举措,既节约了双方企业的生产成本,另据测算还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880吨,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看乡村,推动工业余热资源化和能源梯级循环利用。2023年冬,我国首个“居民+渔业”融合式清洁供暖项目——国家电投日照山钢余热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开展居民供暖。该项目在山钢日照公司厂内建设有余热资源站、供热首站和备用热源站,将高炉冲渣水的余热与外供采暖水进行不接触式换热,换热后再作为冲渣水进行往复利用,替代原有的燃煤锅炉和地源热泵供热方式,实现热源能量循环利用。此外,该项目还能满足当地700余户海产养殖户120万立方米水体用热清洁能源替代需求,年可节约标准煤8.5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万吨。“去年我就用这个余热供暖,一个月电费降低到六七千块钱,用电成本比原来节省三分之一。”东港区涛雒镇东南营村养殖户孙明刚说。
看生活,正向激励引导市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建成全省首个市级碳普惠平台“碳惠日照”,通过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出行、绿色金融等场景,形成全民碳减排“可记录、能衡量、有收益”的机制,实现碳减排量核算并鼓励探索更多领域碳普惠建设。目前,“碳惠日照”累计减排57.45万次,减排量2678吨。实实在在的减排成效也吸引着更多市民共建绿色生活、共享绿色未来。
看生态,开展生态修复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市生态环境局扎实开展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日照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EOD)项目,建立日照水库全流域548平方公里生态保护机制,依托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科技示范板块特色产业圈,逐步提升全流域水生态修复能力。积极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完成海龙湾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882米,恢复沙滩近46万平方米,成功入选年度自然资源部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显著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实施城市生态系统“碳汇”工程,采用“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对市政污泥等有机固废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物用于改良城市裸土,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裸土绿化植物固碳6000吨。
深耕生态领域,做足绿色文章。在做实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过程中,市生态环境局还将“绿色”的触角由内而外延伸拓展,坚持“点、线、面、体”结合,把企业、行业、园区、城市链接起来,逐步形成高效高质量的产业经济体,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试点城市建设要求继续纵深推进相关工作,充分激发社会各层面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亮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日照篇章贡献力量。”郝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