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升本五年深耕“市校融合”高质量发展纪实
全媒体记者 王艺臻 通讯员 申平平
五年里,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的故事生动演绎,合力培育校地融合新典范;
五年里,青年与发展携手前行的卷轴不断书写,奋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五年里,科研与产业贯通转化的探索持续走深,聚力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
——这是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山外”)的五年。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日照之于山外,是后盾、是沃土;山外之于日照,是引擎、是智库。扎根日照,与日照相拥,在深化校地合作中展现大学担当——
自2018年12月升本以来,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提升为主线,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努力建设“精致山外”“幸福山外”,推动学校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日照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致力塑造高校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根基扎实筑牢
高质量党建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保障。升本以来,山外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动摇,校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更加有力,思想文化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
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一融双高”,强化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让党旗在校园高高飘扬。该校召开党代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师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建成党史教育馆、红色书屋等一批校内红色阵地,打造服务日照的新地标,接待校内外单位到馆参观3万余人次。承办了全省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观摩会、全省教育系统统战干部培训班等活动,获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山东省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董事长拜文汇在全省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对接产业需求关键办学能力持续增强
办学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也是确保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专业结构则直接影响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山外主动匹配省市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瞄准未来产业,以专业为载体,增强关键办学能力。
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精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全域旅游、低空经济等日照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论证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设置方向,找准校地合作发力点,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专业体系。新增大数据工程技术等12个本科专业以及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科专业,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立项建设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建设6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文旅康养、通用航空、智慧港口物流三大专业集群。
深化产教融合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涌现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学校和企业双向发力。
山外面向区域、贴近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配度,着力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高质量实践基地,牵头建设全国语言服务等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日照市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上海宝尊等百余家企业签署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业学院,建设4个省级现场工程师学院、6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1个市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成立国内首家“外贸大数据产学研示范基地”“琉璃艺术产学研基地”,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障,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技术技能提高。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400余项,学生在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3196人次。
发挥办学优势社会服务工作提质增效
服务社会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责任使命。
山外始终以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以“城市+大学”共同体为平台,深化市校融合,提高科技与服务创新能力。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培训,立项市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324项,获得市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40项,授权专利186项;建设21个省、市级研究平台和基地、8个校内研究机构、2个省级科研团队。拓展横向技术服务,为200余家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等服务,完成82个公益性服务项目。发挥语言服务优势,师生积极参与政府、行业、企业翻译服务。强化社会培训,完成近2000个社会培训项目,服务22.86万人次。推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了4个乡村振兴服务站、2个产学研基地,参与了“山东手造 优选日照”“古城古镇古村落”设计等活动,承担了日照精致城市管理综合考核服务第三方评估任务,开发的日照绿茶产业智慧追溯平台作为典型上报农业农村部,消防产品“吨级灭火弹”为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山东省运会等大型活动提供森林消防安保服务。
加强智库建设地域文化迸发新活力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山外组建由非遗文化传承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非遗文化相关优秀教师组成的地域文化智库,聚焦地域文化的传播、保护与传承,深入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
积极建言献策,该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围绕非遗文化国际传播,提交高质量建议、提案和咨询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会同我市7所中小学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创新联合体”,将地方优秀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革命传统等融入课程教学。强化非遗文化研究,立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项课题等市、厅级及以上课题近10项。入选日照市文心雕龙研究会理事单位,积极探索“龙学”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创作非遗文创产品,取得非遗保护、技艺传承、研究创新等多领域成果,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种过门笺张贴辅助装置及其过门笺》等被授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创作的非遗作品获山东省政府奖“泰山文艺奖”二等奖。组织召开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座谈会,与日照市30余名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非遗进校园新模式。依托学校“职教双创园”,推动建设日照非遗数字文化空间,打造日照非遗文化创新发展平台。
坚持开放包容国际化办学成果日益显著
山外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办学,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架起日照与世界的沟通桥梁。
扩大“朋友圈”,与五大洲的23个国家的10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成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8个国际合作组织的会员单位,参加中英职业教育论坛等国际会议和学术论坛,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引入国际认证体系及培训资源,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本科专业的ACBSP(美国商学院认证委员会)国际认证,是省内第一所接受ACBSP国际商科认证的本科院校。推动职教出海,建设2所“班墨学院”、4所“文心学院”;面向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输出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多项标准逐步纳入其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成果在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加纳等国家推广使用,助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招收国际学生来校学习,输送学生出国留学、境外实习或就业。该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认证,获批“教育部人文经世项目”建设单位。
打造山外名片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
升本以来,山外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提升了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该校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教育质量检测数据采集应用试点单位、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教育部“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获批“山东省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培育单位”,获得“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和企业”等多项荣誉。该校在全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年度监测中,屡次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广大毕业生热爱山东、扎根日照,为谱写现代化日照篇章贡献力量。毕业生留鲁平均就业率达85.86%,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以上。该校办学成果被《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倾情服务师生师生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山外大力建设“精致山外”“幸福山外”,用心用情服务师生成长发展,提高师生幸福指数。
加强尊师惠师工作,不断提高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提供国内外培训、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各种良好平台,帮助广大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和职业发展。引进、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职称人才511人,获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有14个省级教师团队;大力开展“暖心工程”,用于教职工的医疗健康、生活服务、文化提升等;自建“山外习园”住宅,保障教师安居乐业。着力提升学生们的幸福感,搭建各级各类平台,让学生站到国家、国际竞技场和舞台上一展所长;关心学生的生活,自设校内奖学金,帮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玉树等受灾地区的学生以及疫情期间的困难学生,实行减免和补助政策。开展精致环境建设,铺设健康步道,修建口袋公园,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交卷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也将迎来学校建校20周年。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将继续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山外智慧和力量、展现山外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