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过年的那些仪式感,在岁月中传递、演绎,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温度——
看几代人眼里的“年味”
  

□ 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陈 蕾
  实习生 孙 雪 崔晓东 许栋博
  “一过小年,里里外外就忙活起来啦!”腊月二十四,日照市民葛大海从柜子里拿出笔墨纸砚,工整地摆好红纸后,挥笔写出一张张“福”字,这也是葛大海延续了50多年的习惯,“用年轻人的话说,这就是春节的‘仪式感’!”
  过新年、办年货,随着春节的到来,大街小巷的年味越来越足,红红火火的年货市场中洋溢着过年的喜庆。
  过好一个年,要做很多准备。年货买什么,去哪儿买,也见证了人们生活的改变和时代的变迁。
  做豆腐、割猪肉、换新衣——老一辈人的春节这样过
  1月24日,五莲县丁家楼子村,街头巷尾已经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村里的空地上还有村民们晾晒的豆腐渣——做豆腐,便是这里百姓过年的“仪式感”。走进几位村民家中,锅台上无一例外摆放着做豆腐所需要的原料和工具,正在磨豆腐的“50后”张春梅告诉记者,“我小时候,过年吃一碗磨豆腐就是最好的年了。豆腐足了,这一年就有福了!”
  豆腐足,年有福。口口相传几辈人的俗语中蕴含着百姓对美好生活最单纯的期许。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单位有一年安排我除夕夜值班,食堂特意为我们这些坚守岗位的同志煮了白菜肉水饺。那年头不像现在,肉随便吃,吃一顿肉馅水饺可是只有过年才有的待遇!”家住石臼街道宏达社区的王富民刚刚退休,他能想到的春节仪式感,就是那一碗热腾腾的白菜肉水饺。
  “一进腊月,就盼着扯块布料做新衣服!”
  “母亲每年都是腊月二十六割肉。肉一来,我就鼓着掌去大门口迎接。”
  ……
  时光流转,一个又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文化符号正在被重新定义。然而,无论时光怎么变迁,那些独属于春节的记忆依然在人们的心底留存——那是烟火,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美好时光。
  更个性、更多元——今天的春节这样过
  “我的春节礼物是盼望了很久的游戏手柄!”一放寒假,大二学生赵子涵就拿到了他的春节礼物。据他说,期末全部科目都拿了A等,还得到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游戏手柄便是父母给他的奖励。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年轻一代人已经没有了那份对新衣的期盼,也没有了对一顿大餐的期待,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过年也被注入了全新活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与个性,重新定义着过年的仪式感:天南海北的特产、全球的限量好物,年货采购一键搞定;年夜饭不再局限于家中厨房,餐厅预订、私厨上门、预制菜加热,方式层出不穷;拜年方式也不再仅仅是上门,微信视频、语音电话、微信红包,即使相隔千里也如近在咫尺……
  “我觉得,现在春节最大的意义,是给平日忙碌的我们一个休息的机会,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机会。”“90后”刘常亮是一名长途司机,在他看来,只有春节才是他能允许自己放假的理由。
  从1950年代的纯朴,到1990年代的多元,再到如今的科技个性、多元化,过年的仪式感在不同年代的人们手中传递、演绎,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温度,不同年代的人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过年故事。
  爷爷奶奶们会说,看到孩子们聚在一起就是一年到头最幸福的事。
  爸爸妈妈们会说,看到孩子们学业有成、工作顺利就是一年到头最幸福的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理解的仪式感,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在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笑着互道一声“新年好”——这,便是人人期盼的、最幸福的仪式感。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看几代人眼里的“年味”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