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交融,传承与创新并重,仁心与仁术相得益彰,日照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跨越古今。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医学智慧,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与希望。在日照市中心医院,有这样一个科室,它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秉承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特色优势,以中医药为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全心全意为广大患者提供中医特色诊疗服务,这就是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多年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秉承着“守正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薪火相传 守护中医根脉
走进中医科,浓郁的中药香气扑面而来。诊室内,老中青三代中医师正在会诊一位疑难病患者。科室主任刘汉山一边把脉,一边向年轻医师讲解辨证要点。这样的“传帮带”场景,是中医科的日常。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特色诊疗项目,针刺、艾灸、复位手法、针刀、热敏灸、火针、小儿推拿、穴位注射、运动针法等20余种传统疗法焕发新活力,深受患者好评。
该科注重传统诊疗技术的传承,通过师承教育、经典诵读、临床带教等方式,将老一辈中医专家的宝贵经验代代相传。2023年,该科室主任医师王少阳获评“2023年度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他手把手带出了一批批中青年医生。“王主任手把手指导我们研习脉诊要诀、推敲处方配伍,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参透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年轻医师丁鹏告诉记者。
仁心仁术 打造特色诊疗
在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在拔罐治疗室,张先生因右上肢疱疹疼痛来诊,医师施以刺络拔罐治疗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鲜红饱满的疱疹即变为干瘪暗红,疼痛立轻。张先生惊叹中医疗效的立竿见影;
针灸推拿室里,患者李女士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腰椎不舒服,痛苦不堪。针灸医师运用独特的针法,精准刺激穴位,配合推拿手法,缓解肌肉紧张。几次治疗后,李女士的症状明显减轻;
在中药塌渍室内,中药在TDP神灯照射下,弥漫着温暖的药雾。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吕女士正在接受中药塌渍治疗。温热的药力透过肌肤,直达病所,有效缓解了关节疼痛和肿胀。
……
这一个个真实的场景是中医药文化在百姓身边落地生花、造福一方水土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中医科在诊疗过程中充分融合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科室的先进技术有“手法复位配合腰椎三维牵引复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位手法配合针刺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放血为主中医综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并开展有普通针刺、浮针、针刀、运动针法、穴位注射等多种针刺相关治疗技术,对于快速缓解患者病痛发挥了巨大作用。
医脉传承 构筑人才高地
人才是科室建设的核心动力。多年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注重人才培养,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
目前,科室共有医师14人,其中针灸推拿专业10人,中医内科专业4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9人,主管护师11人,硕士研究生7人。以刘汉山主任为核心,临床医师按照职称、能力等分配为三个临床治疗组,实行分组管床,并设置临床治疗组组长,由各组长在科主任指导管理下负责监督落实本组内临床各项工作。实行查房授课,教授青年医师最新的治疗理念及中医经典治病理论与方法。
科室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成绩喜人,截至目前中医科共获得省卫健委科研优秀奖1项,省级软科学结题1项,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市级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业著作6部;科室医师共取得国家级学术专委会常务委员1人次,省级学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次、常务委员2人次、委员12人次,市级学术专委会副会长1人次、副主任委员2人次、委员18人次;5人兼任济宁医学院教学基地兼职教师。
春风化雨 弘扬中医文化
为普及中医药文化,市中心医院中医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以三伏贴、中医饮食指导、颈肩腰膝康复锻炼操指导等为抓手的中医特色护理服务。除服务本科室住院患者外,还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下社区、乡镇、机关、学校活动,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广泛传播到有需要的地方。
2024年,中医科参与其他各种形式的义诊活动100余次。科室主任刘汉山先后到东港区审计局、苏宁广场、日照市青创会等单位进行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膝关节病等疾病的健康宣讲,为众多单位职工送去了中医养生知识、康复锻炼操及现场诊疗,提升了众多单位职工的健康水平。
回首过往,市中心医院中医科的发展历程,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传承与创新并重,仁心与仁术相得益彰。展望未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守护人民健康、传承中医药文化续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