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监测技术帮扶模式,提升县级监测能力,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开放实验室’搭建得真是太及时了,在驻市监测中心分析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圆满完成了海水养殖排查任务,技术人员也学到了海水项目的监测技能。”近日,提到“开放实验室”,市生态环境局岚山分局环境监测站负责人王娟赞不绝口。
近年来,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创新建立“共享+”监测技术帮扶模式,即通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放实验室”,共享驻市监测中心实验室设施、仪器设备资源等方式,构建“一对一”帮扶机制,实施“一站一策”“一人一法”,跟班培训、现场指导,旨在实现驻市监测中心、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融合发展,构建日照市一体化监测工作格局。
探索开放实验室 创新设备共享机制
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建设“开放实验室”,与区县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共享实验室仪器设备、场地。对于未配备相应仪器设备或仪器设备故障而暂不具备监测能力的项目,各区县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可到“开放实验室”使用驻市监测中心仪器设备开展样品分析等工作,也可到“开放实验室”观摩学习、跟班练习。此举帮助区县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补齐了监测能力短板,提升了监测“战斗力”。
除了提供设施设备,自2023年以来,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结合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大学习”“大培训”活动,采取线上培训的方式,在水、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等领域开展精准业务培训,目前已累计组织培训27次,参训人数422人次,助力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提升了业务水平。
以考核为“杠杆” 撬动能力持续提升
依托“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培训云中心”平台,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理论考核,以考促学。2023以来,共组织理论考核6期,考核内容覆盖环境监测基础知识、水和废水采样及现场监测、环境空气和废气采样与现场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等内容。
该中心还先后组织区县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水中高锰酸盐指数、总磷、pH等8个项目的能力考核以及工业企业厂界噪声、颗粒物2个项目的实验室间比对。通过考核,检验对区县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培训、指导、帮扶成效,督促区县监测人员勤学苦练强技能,全面掌握生态环境监测基础知识和实操技术,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监测能力。
精准发力出实招 推动帮扶走深走实
针对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企业自行监测监督检查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每年成立专家组对各区县开展专项帮扶活动,通过积极帮扶,助力3个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2023年全部取得CMA资质,提升了自身监测能力。
“近年来,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致力于构建‘1+1+3+4’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断创新帮扶工作模式,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切实承担起驻市监测中心对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人员培训等职责,与市局深化协作、同频共振,持续提升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支撑保障能力。”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李伟表示,今后将继续建立对县级监测机构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监测能力,切实发挥好生态环境监测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