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开窗的村庄如何打开发展之窗?请看——
□ 全媒体记者 侯庆萍 史树梅
4月16日,记者走进岚山区巨峰镇西赵家村的茶乐园,孩童在茶乐园攀爬嬉闹,绿意绵延的茶园随风轻晃,咖啡馆飘出缕缕醇香,池塘倒映着垂钓者的身影。
“谁能想到,现在咱们的茶乐园,以前是养殖区。”看着眼前的景象,西赵家村党支部书记李希林感慨万千,“过去,23户村民在这里搞养殖,行人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连车窗都不敢开。”
转机始于岚山区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三个关键,西赵家村被纳入“茶乡凤鸣”茶旅融合片区,一场产业与生态的突围战就此打响。
拆除养殖区是首道难关。万事开头难,动饭碗的事儿,更难。“拆了养殖场,生计怎么办?”“这么多鸡呀鸭呀,一时之间上哪找到销路”……村“两委”多次入户,养殖户们也各有苦衷。面对群众顾虑,西赵家村党支部牵头联络附近企业,帮群众找就业渠道和销路。
最终,5个党员养殖户带头先拆。党员黄建华是村里最大的养殖户,他将当时圈里的100多头猪和9000多只鸡尽快出了栏。“为了加快进度,那半个月,党员们帮着装车转运,常干到凌晨两三点。”黄建华回忆。
拆去旧业就要谋划新业。
村“两委”开会商量:西赵家村有着“南茶北引第一村”的金字招牌,还是要鼓励大家吃“茶叶饭”,愿意做茶的,村里全力支持,帮助培训种茶、炒茶技术,开拓市场。
“环境好了,收入翻倍,这才叫双赢!”拆迁户金为农在村里第一个办起茶厂,采摘旺季,他一天能炒制1000多公斤鲜叶,利用“线上+线下”销路通达。
而占地98亩的茶乐园建设过程中,保留了十余年的银杏林作天然遮阳伞,臭水塘变身垂钓池,配套建设的咖啡馆、茶馆点缀茶园间。
眼瞅着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子又有了新的规划:打造民宿。
李希林告诉记者,“依托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配套服务,村子将闲置房屋进行了重新装修,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眼下,“九一六民宿”已装修完成,开业正加紧筹备中。
如今,西赵家村的“茶饭碗”正端出致富新滋味:该村与区新农村公司合作运营茶乐园,乐园内的百余亩茶园由村集体打理,新农村公司加快露营基地、茶艺体验等新业态的布局,村民变身“产业工人”在茶乐园内进行卫生管护、设备维修等。
数据显示,茶产业链已带动该村80%村民转型,户均年增收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