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莒县构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新生态——
从“管控维稳”转向“全链条康复”

  本报通讯员 吕京会
  目前,莒县71%的登记在册患者实现社会功能重建,走出了一条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愈之路。近年来,莒县民政局在构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新生态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从单一的“管控维稳”转向“全链条康复”,搭建了“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立体网络。
  从“档案柜”到“阳光房”。莒县创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服务计划,将20个乡镇街道的“重精管理台账”升级为“精康服务档案”,引入职业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组建跨专业团队。
  县级层面,莒县成立精神障碍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承担着全县康复服务的规划制定、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重要职责,依托专业机构成立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该中心配备了专业的精神科医师、康复师、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为基层康复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乡镇层面,各乡镇至少建立1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作为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服务的重要据点,根据当地患者分布情况和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和生活技能培训等服务,同时积极推动康复服务向村级延伸,通过培训村医、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开展定期的上门探访和康复指导。
  从“单打独斗”到“五社联动”。莒县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协同机制,注重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了多家专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到康复服务中来。这些社会组织和企业凭借其专业优势和创新理念,为患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康复项目和服务。莒县慧灵助残服务中心,开展的“手工制作工坊”项目,不仅帮助患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还通过作品销售为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同时,还积极开发乡镇街道日间照料基地、手工疗愈坊、辅助性就业、生活技能训练、社区融合和职业技能训练等6类特色康复场景。
  从“定期访视”到“全天候响应”。为更好地应对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满足其随时随地的服务需求,莒县在定期探视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全天候响应机制,让患者及其家庭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上,加大上门服务次数,针对不同病情和康复阶段的患者,设定差异化的探视周期。对于病情相对稳定、居家康复情况良好的患者,每月进行1—2次探视;而对于病情波动较大、存在较高风险的患者,则每半月甚至每周进行探视。在某次定期探视中,工作人员发现一名服务对象因长期居家、社交匮乏,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拒绝服药的情况。通过及时与家属沟通,调整康复方案,增加了其社区康复活动的参与频次,并安排志愿者定期陪伴,患者的情绪逐渐好转,服药依从性也显著提高。
  如今在莒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已不仅是民生保障课题,更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当乡镇街道的康复机构里飘出康复者合唱团的歌声,当绘画疗愈基地里一幅幅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莒县正用制度创新与人文关怀,书写着特殊群体走向治愈的时代答卷。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区域·莒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管控维稳”转向“全链条康复”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