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辉
邱前村位于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政府驻地河东南约1000米处的丘顶前,故名“丘前”。清初因避孔丘名讳而改为邱前。相传商周时,谓之“渠丘”,春秋时,成为莒国三都之一的“渠丘城”。1989年3月,日照市人民政府将其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邱前古遗址”碑,责成专人保护。据考,当代居民11姓氏先祖大多来自明清两朝。明朝中期,赵范刘等姓氏祖先被孤丘前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所吸引,先后到此定居,生息繁衍。
邱前村交通发达,村内大街小巷及周边道路全部硬化。村容村貌整洁卫生,垃圾集中分类,及时清运,统一处理。村庄实现绿化全覆盖,三季花开,四季常青;住宅整整齐齐,宽敞明亮,规格一致;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大街、百姓大舞台等,彰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民风淳朴,文明向善,家家户户争创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洁美家庭,100多户被三庄镇党委、政府表彰。2023年邱前村被日照市推选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2024年顺利通过了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及相关厅局的复评验收,并正式命名,颁发奖牌。
邱前村村民具有勤劳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惧艰难险阻,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具有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斗争精神。抗战爆发后,村民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热血青年范伟登立即投身革命,秘密参加了八路军区中队;1940年,10多岁的少年赵龙泰就参加了抗日武装队伍,当了小号手,1943年在冬季反“扫荡”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44年邱前村成立各种抗日组织,如农救会、民兵和青抗先、妇救会、儿童团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同时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支援抗日前线。解放战争时期,青壮年参军参战,出夫支前。1946年成立的首届中共邱前党支部,带领广大村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全村妇女识字班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全体村民齐上阵,为解放全中国,推翻三座大山,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邱前村从互助组、初高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走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58年下半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建立起邱前大队,下分11个生产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与分配体制。1968年整编为10个生产队,到1982年撤队的20多年里,改山治水,整修农田,挖排水沟,砌灌溉渠道,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大部分耕地旱能浇、涝能排。同时绿化荒山河滩、造林植树,实现了植被全覆盖。短短20年邱前村改天换地,旧貌换新颜。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邱前村发展史全新的一页。村民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业连年丰收。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让村民快速致富,大队统一引进优良苹果树种,全部免费提供给村民栽种,并给予一定补贴,统一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建成200多亩地的优质苹果示范片。加大南茶北引力度,最早在西沟水库北坡及下部的沟两沿栽20多亩茶苗,建成三庄公社第一批南茶北引的试点茶园。到上世纪80年代末,村党支部又鼓励村民在承包地继续种茶,并免费提供茶种。村民们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有人成立家庭工厂、农场,有人下海经商,有人赶大集卖土特产和农机家具,有人蒸馒头烙大饼开饭店酒店,党的好政策为村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好机会,开辟了发家致富的广阔道路。
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实现了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同时,村“两委”也加大力度发展集体经济,寻门路,引项目,创办企业,领办农业合作社。1987年,村集体在马虎沟建起大型红砖厂;2010年引进“日照市聚仁腰果厂”,实行村企共建;村里引进日照市怡和蔬菜公司,帮助流转土地300多亩。2019年,村集体争取到山东省乡村振兴项目国家专项资金,建起6个高标准塑料大棚,党支部领办,党员带头,村民自愿入股,成立蔬菜合作社。2021年,又扩建四个新式温室大棚,开创党组织领办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成功先例。另外,还成立了“相玲红薯专业合作社”“秋华农机专业合作社”等。
进入新世纪,邱前村几届“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在艰苦奋斗、创家立业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鼓励村民成立农业联合体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田,农业连年丰收,村民们不缺粮,不缺钱,小康生活过得比蜜甜。2000年实现了医疗设备设施配套达标,村医四人考核合格,全部持证上岗,村民全部参加“新农合”,有了基本的健康保障。实现了幼有所育,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邱前村党支部被三庄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中共日照市委统战部确立为“日照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新实践基地”;2022年,邱前村“秋华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等九厅局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下一步,他们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树立文明、和谐、勤劳、淳朴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确保乡村经济增长,农业丰收,事业发展,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本文系2025年度日照市社科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5033;作者单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