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马子琴 丁一帆
红色基因是精神纽带,是信仰火种。东港区第三小学深耕军地共育模式,以“红色传承三部曲”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让红色基因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生长,让爱国情怀在实践体验中厚植升华。
粽叶裹深情 军营话初心
端午前夕,东港区第三小学50余名师生走进市军休所,一场“粽香寄情”实践活动让传统佳节与红色记忆撞出别样火花。
活动现场,军休干部们精神矍铄,捋粽叶、填糯米、扎棉线,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一个个饱满的粽子很快成型。五年级三班的李同学在军休干部手把手指导下,成功包出第一个“五角星粽”,兴奋地举起来展示。“这粽叶要折出棱角,就像咱军人的脊梁骨!”军休干部的话让孩子们若有所思。
包粽间隙,一等功臣王爷爷讲述的“战地端午”故事令人动容———在炮火纷飞的前线,战士们分食一个粽子,遥寄对家乡的思念,更坚定保家卫国的决心。“原来粽子里藏着这么多故事。”五年级二班王同学在日记里写道,“现在的甜,是他们当年的苦换来的。”
老兵进校园 故事润童心
“当年儿童团的红缨枪,就像你们胸前的红领巾,都是信仰的象征!”90岁高龄的尹茂樽老人话音刚落,东港区第三小学报告厅内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作为该校“红色教育月”的重头戏,“老兵讲堂”每次开讲都座无虚席。尹茂樽老人带着军功章走进课堂,用亲身经历还原烽火岁月。“敌人的炮弹呼啸而过,我们趴在战壕里,心里想的就是不能让他们跨过防线!”老人的讲述让孩子们眼眶湿润。
一场场红色宣讲,如春雨般滋润心田。学生们不仅了解了革命历史,更深刻体会到“爱国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尹爷爷的故事让我明白,红领巾是用鲜血染成的,我们要好好守护它。”三年级学生刘同学说。
薪火永相传 童心向未来
“这些勋章见证历史,希望你们创造未来。”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三位胸前挂满勋章的军休干部走进东港区第三小学,将文具和书籍送到孩子们手中。在庄严的少先队鼓号声中,“薪火相传”特别活动拉开帷幕。
五年级一班学生朗诵的《少年中国说》气势如虹,道出“少年强则国强”的豪情;孩子们整齐划一的队列展示,展现出新时代少年的昂扬风貌,赢得老兵们频频点头。军休干部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部队里“一块压缩饼干分着吃”的艰苦奋斗故事,让孩子们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活动中,军休干部观看了孩子们的队列展示,整齐划一的步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赢得了阵阵掌声。在庆“六一”文艺演出环节,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表达节日的喜悦,军休干部也与孩子们一同欣赏表演,现场欢声笑语不断,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通过军休干部的亲身讲述,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红色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东港区第三小学的红色教育已形成常态。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军地共建,通过更多鲜活生动的实践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向阳花朵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