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秦 钊 通讯员 张丽丽
盛夏伊始,东港区陈疃镇万亩蓝莓园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烈的丰收季节。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果子缀满枝头,果农们熟练地采摘装筐,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蓝莓现在已经成了富民强村的‘幸福果’”。陈疃镇水陈坡村党支部书记许振华介绍,该村把清廉村居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村务清爽、干部清正、民风清朗的政治生态,护航特色产业稳健发展。
近年来,东港区持续深化清廉村居建设,紧紧围绕规范小微权力运行、完善监督体制机制、乡村廉洁文化浸润等重点内容,把清廉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清廉效益和经济效益同频共振。
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后村镇西陈家沟村,村民陈常权打开手机里的“e阳光”APP,查看着村里的各类公开事项,软枣猕猴桃基地的运营情况是他的关注重点。“现在村里每个月的收支情况、产业收益,在手机上都能看到,信息都很透明。”
西陈家沟村和蔡家官庄村、曲河南岭村、杏坊村4家党支部领办合作联社,管理着占地1000余亩的软枣猕猴桃基地。作为后村镇的重点农业产业项目,项目运营情况既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清廉村居建设的重点。
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涉及大量资金、资源,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为此,该区农业农村局打造了农村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e阳光”便是平台的功能模块之一。借助平台,该区实现了村(社区)事项审批“实时化”、收支结算“去现金化”、票据管理“电子化”、村级用工“透明化”和三务公开“阳光化”。
“借助这个平台,党务、村务、财务运行情况公开透明,大事小情老百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群众对村干部更信任,我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更高了。”西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名松表示。
数智赋能管好集体“家底”
在涛雒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经管站工作人员在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会计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见证下,为各村绘制“数字资产地图”。这是该区依靠大数据赋能“三资”监管,助力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破解传统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底数不清、监管乏力、信息不对称等难题,该区在全市率先搭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可视化”监管系统,通过一张电子地图实现“一图知全局、一键管三资”,全面精准掌控资产资源存量、分布及运营状况。
村干部登录“可视化”监管系统,在“数字资产地图”上可以直观查看隶属于村集体的每一处资产或资源的基本信息、运营状况等,系统还关联预警功能,对合同到期、租金逾期等风险实时标记预警,提醒整改,确保村集体收入“颗粒归仓”。
纪检监察机关通过系统监督端口,实时查看分析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借助监管系统,大大提升了我们处置‘三资’方面问题线索的效率。”在涛雒镇纪委书记胡文秀看来,智慧监管系统无疑是提升农村“三资”监管水平的利器,“‘三资’管好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基础才牢固。”
资产资源管得住还得用得好。如何让闲置资源变增收产业?涛雒镇给出了答案。经过梳理各村闲置资源,涛雒镇整合栈子一村、栈子二村、栈子三村、海员村四个村的闲置土地,规划了占地160亩的“碧海红帆”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发展海洋食品加工、冷链储存运输等六大产业,把闲置资产变成了带动群众致富的“新引擎”。
清廉之风浸润村居民心
在南湖镇西沈马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妇女儿童家园里,一棵挂满家风家训书签的仿真树格外醒目,一旁的村史馆展示着西沈马庄的历史沿革、乡贤名人,讲述了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生动故事,这里既是西沈马庄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建在家门口的廉洁文化阵地。
近年来,东港区锚定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目标,深入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打造“一村一品”廉洁文化矩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村规民约融入村居肌理,让党员干部、群众在耳濡目染中筑牢清廉底色。
在涛雒镇东风村,东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党员干部开展红色教育的热门打卡点;在下元一村,家家户户门口悬挂家风家训牌,潜移默化中传承着良好家风;在后村镇大竹园村,清新俊雅的廉洁文化墙绘常引得村民驻足观看……
此外,该区积极探索创新廉洁文化传播方式,挖掘戏曲、日照农民画等文化资源,创作廉洁剧目、“节气话廉”农民画等艺术作品,通过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将作品搬上舞台,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如今,走进东港各个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