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文化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 陈蕾 通讯员 张晓燕 胡科刚 李云
铜浮雕前驻足的法官、文化长廊里的法治箴言、青年干警笔尖流淌的调研文章……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初光法韵”为笔,将千年法治文明镌刻于审判大楼的每一寸空间,让“出礼入刑”的东方智慧与“司法为民”的现代理念交相辉映。
从党建引领到青年培养,从环境浸润到实践创新,日照中院以文化建设为引擎,驱动司法公信力与队伍凝聚力“双螺旋”攀升,奋力书写着新时代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文化浸润:打造法治精神高地
步入日照中院审判楼,一面气势恢宏的铜铸浮雕迎面矗立。从象征公正的獬豸、天平,到铸刑鼎、《唐律疏议》,再到“明镜高悬”匾额与铁面包公……中华法治文化的精髓跃然眼前。这里已成为“法院开放日”学生群体的首站,在法官的讲解中,传统法治文化的符号与内涵深入人心。
大厅右侧,十平方米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干警自编自导的《“未”你说法》《法官说“典”》《以案说“诈”》等普法短视频及《法官教你写诉状》系列动画。左侧精心打造的城市法律书房与当事人休息区,摆放着《日照法苑》院刊、典型案例汇编及“新法速递”书籍,“电子图书馆”二维码更提供了便捷的掌上阅读。这座“法治文化客厅”,让冰冷的法条化作实用的生活指南。前来视察的人大代表现场评价:“把法治文化种进群众心里,就是要让正义看得见、学得懂、用得上。”等待开庭的李女士感慨:“等候间隙还能学到法律知识,比刷手机有意义多了!”
“在办公区,我们将每层走廊打造成涵养精神的文化阵地,让干警上下班路上也能汲取养分。”日照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刘贤团介绍。围绕“初光法韵”主题,以“思想正、政治明、业务精、作风好、纪律硬”队伍建设总要求为框架,依托9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中院在2—6层办公区打造了“一层一主题、一层一色调”的文化长廊,涵盖主题思想、理念要求、司法实践与传统文化等模块。
“‘庭室早课’有了新内容。四楼‘业务精’长廊上的‘如我在诉’‘案件到我为止’理念,时刻提醒我摒弃‘就案办案’,追求‘一次性解决纠纷’。”法官们常在此驻足交流。刑事法官王竹新深有体会:“从‘出礼入刑’到‘民惟邦本’,从‘天下无讼’到‘明德慎罚’,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与新时代审判工作紧密相连,促使我坚持宽严相济、治罪与治理并重,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在六楼“纪律硬”主题区,市纪委监委派驻中院纪检监察组组长张永聚常与青年干警品读日照十大廉吏故事(如抵住重金贿赂、依法断案的秦国龙,一生清廉、借棚而居的孙谦)及干警家风家训,勉励大家以长廊为“午后充电站”,用“文化锦囊”涵养清廉家风、过硬作风。
党建引领:淬炼公正司法铁军
法院文化是培育职业精神、凝聚队伍力量的重要纽带。
日照中院以党支部为依托、审判团队为基础,选拔青年骨干担任组长,成立9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实现45岁以下青年干警全覆盖,有效激发学习动能。构建党组中心组带头学、集中宣讲引领学、专家辅导深入学、支部书记党课促学机制,每名党组成员联系指导一个小组,确保青年理论学习与党组同频共振。
不仅如此,各小组自发组织“在一起读”党史文献、“拿起笔写”心得体会、“走出去看”包联村及共建单位、“我自己讲”红色故事等活动,学习氛围日益浓厚。依托“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平台打造“指尖课堂”,引入“党员学习有声图书馆”,实现扫码即听、随听随学,线上线下学习深度融合。
为丰富阵地,该院组建球类、健身气功、书画摄影、演讲主持等9个兴趣小组,200余名干警参与其中,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增强集体归属感。以小组为依托,该院在五四青年节、世界读书日等节点举办“青春荐读”“经典诵读”活动,积极参与上级比赛,屡获佳绩(如全省法院岗位练兵三等奖,全市演讲、合唱、八段锦一等奖,党史知识竞赛优秀奖等),充分展现了队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质效跃升:激发创新发展动能
“李庭长不仅是领导,更是良师益友。她在每个案件上的悉心指导,助我提升了法治思维与审判能力。”谈及师傅———日照中院民一庭副庭长李红,法官助理董小航满怀感激。
为助力青年干警业务“精进”,日照法院创新实施“青蓝计划—向标兵看齐”青年干警培养工程,遴选36名资深法官与青年法官助理“师徒结对”。师傅指导徒弟每年完成“三个一”:1个精品案件、1篇调研分析、1篇优秀文书,并通过庭审观摩、案件评查、案例讲评、专题授课和综合调研“五个一”传帮带,加速青年成长。同步开展“青蓝计划—基层行”,中院21个部门与基层法院42个对口部门结对,党务、业务、队伍共建共进,精塑“日法品牌”。
与此同时,该院还积极搭建展示平台,举办19期“法院大讲堂”,28名干警分享援疆经历、党建心得、办案经验等;召开“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青年干警座谈会,畅谈体会、困惑与经验,凝聚共识,激发干劲。
成效在实干中彰显:外抓府院联动,内强立审执协调,推动办案向“少讼止争”转变。今年1—5月,诉讼、执行收案同比分别下降11.8%、4.9%;创新设立“司法回音心语庭”,联动“六大保护”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优化行政争议引导分流机制,支持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行政诉讼收案连续六年下降,上诉案件无一被发改;深化“院校合作”,与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案例写作,干警论文连续十余年全国获奖;办案质效与司法公信力稳步提升,连续13年获评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潜移默化的文化引领,正将千年智慧转化为裁判的温度、法庭的担当与工作的硕果,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正如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鲁燕所言:“让獬豸图腾走进心田,让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新时代司法理念沁入审判,是人民法院最深厚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