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探索“农业+旅游”新模式,浮来山街道海子后村——
蘑菇撑起乡村“致富伞”
  

全媒体记者 王霞
  日前,记者走进莒县浮来山街道海子后村,一座座现代化食用菌大棚在烈日下静静伫立。虽然眼下并非平菇的生产旺季,但位于该村菇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工人们却格外忙碌——— 他们正抓紧这段“空窗期”升级设备、优化菌种、拓展市场,为平菇生产旺季做足准备。
  “现在正是我们练内功的好时候。”浮来山街道海子后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会成员、党小组组长朱孝平一边检查新引进的自动化装袋机,一边跟记者介绍。在这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平菇种植的淡季并不意味着停歇,而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期。
  移步莒县菇丰食用菌合作社的研发车间,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数字化控制系统;包装区里,工人们忙着设计新款产品包装;办公室里,电商团队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一幅产业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这个夏天徐徐展开。

返乡创业小蘑菇撑起致富梦
  201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朱孝平带着蘑菇种植技术回到家乡,联合20户村民率先开展平菇种植。起初,他们只是小规模种植,采用传统方式生产,产量和收益都不稳定。但朱孝平深知,要想让产业长久发展,必须走标准化、品牌化道路。
  2019年,莒县菇丰食用菌合作社正式在海子后村注册成立,开始系统化运作。该合作社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种植模式,并注册了“新海子”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让产品打入中高端市场。短短几年间,海子后村的平菇年产量突破75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达千万元,成为全市平菇产量最大的村。
  食用菌作为高附加值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富硒、绿色食品更受消费者青睐。如今,莒县菇丰食用菌合作社瞄准这一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推动平菇产业升级,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科技赋能让传统种植焕发新生
  “以前种菇全靠经验,现在靠的是数据。”莒县菇丰食用菌合作社技术员指着大棚里的智能温控系统介绍道。近年来,莒县菇丰食用菌合作社与大连外国语大学合作研发数字化大棚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确保蘑菇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技术创新是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莒县菇丰食用菌合作社采用“单头出菇”技术替代传统双头出菇,使菇形更饱满、品质更优;用枝条菌种代替固体颗粒菌种,不仅缩短发菌周期,更让鲜菇提前上市;自主研发的“菌包子母环”技术,提高了菌包封装效率,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此外,该合作社不断升级生产设备,从最初的人工拌料到手推式拌料机,再到如今的自动化卧式拌料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品牌引领小蘑菇走向大市场
  “我们的平菇不仅卖到江浙沪,还出口美国。”朱孝平自豪地说。近年来,该合作社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富硒产品检测,并采用“饥饿营销”策略,在南方高端市场实行定点限量供应,使“新海子”平菇成为抢手货。
  2024年,合作社在宁夏西吉县建立生产基地,破解了夏季高温导致平原地区无法种植的难题,实现“南菇北移”的跨区域布局与全年稳定供应。同时,他们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研究废弃菌棒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党建引领共富路上一个不落
  2023年,菇丰合作社加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行列。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2024年流转土地200亩,新建平菇种植大棚,为村集体增收10万多元。目前,合作社常年吸纳100多名村民就业,带动周边50多户农户种植平菇,真正实现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产业兴旺”的目标。
  如今,海子后村正规划建设“海子仙菇”蘑菇主题农场,探索“农业+旅游”新模式,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了解菌菇文化。同时,计划将菌包商品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小蘑菇”真正成长为“大产业”。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蘑菇撑起乡村“致富伞”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