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组界”种出“金疙瘩”,看碁山镇西毛家庄村——
全媒体记者 王霞 通讯员 陈德耀
“以前守着三分地,一年忙到头剩不下几个钱;现在土地流转拿租金,大棚务工挣工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莒县碁山镇西毛家庄村村民算起收入账,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这喜人的变化,源于村博士党支部书记王重刚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用土地流转的“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生动实践。
2023年5月,王重刚刚到西毛家庄村任职时,面对的是一幅令人揪心的景象:全村土地被3个村民小组分割管理,各组为保“边界”互不相让,农机进不了田,连片产业搞不起来。“一亩地种传统作物,除去成本纯利不足千元,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守着薄田。”王重刚在走访中发现,土地碎片化是制约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要致富,先破局,必须打破小组土地壁垒,让土地连起来、活起来。”在村党支部会议上,王重刚的话掷地有声。可打破延续多年的“组界”,谈何容易?有的村民担心:“地没了,心里不踏实。”有的小组干部顾虑:“打乱界限会引发矛盾。”王重刚带着村党支部委员逐户走访,在田埂上算细账:“一亩地流转每年有600元租金,在大棚打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比自己种地强十倍。”
有了这笔账,村民心中的顾虑逐渐消散。
为让村民心里更踏实,村党支部创新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流转方案由党支部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流转价格和收益分配全程公示。党员干部带头签约,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收益,经过三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终于让全村840多亩土地实现连片流转,破解了困扰村庄多年的发展瓶颈。
土地连起来了,种什么才能提高效益?为此,王重刚发挥专业优势,带着支部成员赴菏泽、沂水、日照等地考察学习,结合村里的沙壤土特质和气候条件,最终选定大棚西红柿和芦笋作为特色产业。可启动资金成了“拦路虎”:村集体经济薄弱,银行贷款门槛高。王重刚主动用个人信用担保,争取到300万元创业贷款,又发动党员带头入股,凑齐50万元启动资金,建起首批7座标准化大棚。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命根子”。王重刚联系高校农业专家定期驻村指导,在大棚旁办起“田间课堂”,手把手教村民育苗、整枝、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知识。西毛家庄村村民张连香起初总说“这辈子只会种玉米”,王重刚就每天泡在大棚里,从温度调控到水肥管理,一步一步带着她干。如今,张连香成了村里的“土专家”,一个人能管好两座大棚,月收入超过5000元。
为打通销售渠道,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毛家庄鲜蔬”商标,对接商超、电商平台建立产销链条。今年5月1日,西红柿上市第一天,王重刚带着村党支部一班人开车去日照、临沂等地推销,联系客商,10万公斤西红柿不仅没滞销,还卖出了好价钱。村民们纷纷表示:“跟着村党支部干,心里就是踏实。”
如今的西毛家庄村,7座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鲜红的西红柿缀满枝头,翠绿的芦笋破土而出。土地流转让村民年均增收2.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万元。村里硬化了道路,安装了路灯,建起了文化广场,昔日的“后进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王重刚常说,“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打破土地壁垒到培育特色产业,西毛家庄村党支部用实干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让党旗在田野上高高飘扬,让幸福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