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通讯员 马锋
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理论讲解遇上检察官的实务分享;当课本里的“法律条文”变成课堂上的“生活案例”——日照市实验中学的“双师课堂”,正是东港区教体系统探索“思政+”融合育人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东港区教体局以“大思政课”为纽带,打破课堂边界、创新教学形态、汇聚育人合力,让思政教育从“纸上谈兵”变为“身临其境”,从“单一灌输”变为“五育共生”,在校园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互联互通的“成长立交桥”。
让思政教育既扎根课本又接地气
“没有规则的世界会乱成什么样?”在市实验中学的检察开放日活动中,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七年级学生们陷入了热烈讨论。道德与法治教师诸葛瑞芹与检察官张力心一唱一和,把“法律伴我们成长”的课本知识,变成了“过马路看红绿灯”“买东西要守约定”的生活思考。
这种“双师课堂”的创新,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法律的意义,更让他们看到:思政课的讲台,从来不止于教室的三尺空间。
这并非孤例。在东港区的小学课堂上,“中国故事‘主题化3+X’情境教学”正让道德与法治课焕发新生。过去“划重点、背考点”的课堂,如今变成了“听红军故事、演身边小事”的互动舞台——— 教师们用“儿童化的语言”讲透“大道理”,用“生活化的场景”诠释大主题,15册教学资源汇编里,藏着的是从“教教材”到“育新人”的理念转变。
为何要做这样的变革?东港区教体局的答案清晰而坚定:思政课不能是“冰冷的知识点”,而应是“温热的成长课”。从“双师课堂”的跨界联动,到“主题情境”的沉浸式体验,东港区正在用创新打破“课堂围墙”,让思政教育既能扎根课本,又能接上“地气”。
让思政课“长”在学生的兴趣里
“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在东港区的思政“金课”上,这个问题不再是地理课本的专属,而是被融入思政课堂的讨论主题。通过“思政+精品课程”的打造,东港区将黄河文化、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引入教学,20门区级“金课”、9门市级推荐课、4门省级参评课,背后是“小课堂”对接“大时代”的用心。
而在校园里,思政课的“个性化表达”更加亮眼:新营小学的“七彩课程”用艺术点亮品格,金海岸小学的“情智课程”以情感培育心智,实验四小的“幸福之约”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思政名片”,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思政课“长”在学生的兴趣里。
“雷锋精神不是‘老故事’,而是‘进行时’。”在东港实验学校,“雷小锋·大德育”课程用“一梯三阶”教学模式,让雷锋精神融入志愿服务、学科实践;泰安路中学则通过跨学科微项目,让学生在“帮社区老人买菜”“整理共享单车”等小事中,体会奉献的意义。当思政课从说教变为体验,从“统一要求”变为“个性选择”,教育的感染力便自然生长。
让思政教育“走出去”更“走进去”
“触摸军舰的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国防’两个字的重量。”在博物馆,东港区的学生们用手掌感受着舰艇的纹路,这是“思政+校外基地”带来的震撼。如今,19处实践教学基地已成为“移动课堂”,博物馆里的文物、科技馆里的发明、海洋馆里的生态,都成了思政教育的“活素材”。
校园之内,育人场域同样精心。东港实验学校的雷锋纪念馆里,老物件诉说着精神传承;曲师大附校的中医药馆中,学生们在识药、制药中感受传统文化;新营中学的“长征健身步道”上,每一步都对应着一段长征故事。61处“思政教育馆廊”如春雨般浸润,让学生在行走间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
更妙的是“虚实结合”的创新:模拟法庭上,学生们化身“法官”“律师”,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法律精神;云端课堂里,通过技术重现“五四运动”场景,让学生与百年前的青年“跨时空对话”;研学路上,他们在下元一村学农耕、在烈士陵园祭先烈、在东风基地练军姿,把“劳动创造幸福”“爱国就在身边”的道理,变成了掌心的老茧、眼中的敬意、心中的信念。
“原来思政课可以‘摸得着’‘闻得到’。”这是学生们的真实感受,也是东港区“行走的思政课堂”的初心———让教育不止于看见,更在于体验;不止于知道,更在于相信。
让知识有厚度更有温度
“一堂好课,背后是一群人的用心。”东港区教体局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员陈涵老师的话,道出了思政教育的关键。如今,20个思政“金课”团队、1名省级思政课年度人物、11名省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师、80余名学科带头人,组成了育人“主力军”。通过教研培训、赛课磨课、课题研究,教师们从“教书匠”成长为“大先生”,让思政课有了灵魂。
不仅如此,检察官、军人、非遗传承人等“校外导师”的加入,让育人队伍更加多元。他们带着真实的故事、专业的视角走进课堂,与教师形成“1+1>2”的合力。正如那堂“法律伴成长”双师课,教师的理论深度与检察官的实践经验碰撞,让知识有厚度更有温度。
从“双师课堂”的创新到“五育融合”的实践,从“馆廊文化”的浸润到“行走课堂”的鲜活,东港区的思政教育探索,本质上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在这里,思政课成了串联起知识与品格、校园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的筋骨,“五育融合”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学生们清澈的眼神、坚定的语气、实干的行动中。
正如东港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宋磊所说,思政教育是“常做常新的事业”。当“思政+”的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当校内校外的育人合力越聚越强,当每个孩子都能在思政课中找到共鸣、获得力量,教育的初心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未来,这片土地上的“大思政课”必将继续扎根实践、拥抱时代,让更多青少年在春风化雨中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五育之花”在阳光下绽放出最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