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系列“课堂观察量表”,让教学观察从“模糊感知”转向“精准捕捉”,青岛路中学——
本报通讯员 马先艳
阳光温柔地洒在青岛路中学的窗棂,教室里,一位年轻教师正引领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台下,几位手持“特殊图纸”的同行,时而凝神记录,时而会心颔首——这不是寻常的听课场景,而是一场名为“课堂观察”的静水深流,正在这方寸讲台间悄然涌动。
给课堂装“显微镜”让观察有据可依
传统听评课常流于“印象式评价”,青岛路中学剑指痛点,研发系列“课堂观察量表”,让教学观察从“模糊感知”转向“精准捕捉”。
量表研发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汲取专家智慧,结合学科特点与学情进行本土化改良,确保工具“能用、好用、管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立足教学理论,针对课堂真实问题自主开发,让工具从实践中“生长”出来。
量表设计引导教师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文化、课程性质”四大维度,精准捕捉教学细节,为后续研讨提供扎实依据,促进落实教育评价改革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的要求。
“三环节一提升”闭环模式让教研见效
如何让观察不走过场?青岛路中学创新“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研磨提升”的“三环节一提升”闭环教研模式,让教研聚焦问题、基于证据、指向行动。
课前共商定靶心。献课教师先说明“教什么、为何教、怎么教、有何困惑”,教研组据此确定观察核心主题,选定量表、明确分工,带着“问题意识”进课堂。
课中分工抓活鱼。观课教师变身“课堂研究员”,依据分工专注捕捉预设观察点信息,看学生状态、记互动细节,析环节实效,记真实教学事件,告别“笼统听、模糊评”。
课后共议寻真因。献课教师先反思预设与生成的落差;观课者用数据说话、用现象支撑,基于量表分析深层原因,围绕核心素养提出具体改进建议,直指问题要害。
研磨提升再出发。教研组优化设计、完善工具,献课教师二次磨课,将改进方案落地,实现螺旋式上升。这一过程,正是教师探索“增值评价”的鲜活实践。
“三位一体”融合让教研、科研、培训聚“力”
青岛路中学打破条块分割,构建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教研是源头活水。主题源自课堂“真问题”,内容随实践生成,形式灵活务实,核心解决教学痛点。
科研是转化引擎。将教研提炼的关键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立足学校实际开展“行动研究”,激活内生动力。
培训是赋能桥梁。学校把课题成果、观察发现的共性问题转化为培训主题,如“基于观察的学情分析”等,内容直指教师所需,精准赋能。
三者以“问题、课题、主题”串联,聚焦课堂质量提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呼应“健全综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在共研中看见成长的力量
青岛路中学创新的教研模式,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教育的土壤,让教师与学生在共研的氛围中不断成长,其带来的积极变化清晰可见。
合作蔚然成风。分角色观察倒逼团队协作,基于证据的研讨打破“客套式评价”,形成“讲真话、共进步”的教研生态。
改进精准有力。观察数据让教学行为“显形”,教师清晰认知优势与不足,课堂效率显著提升,正是“双减”背景下“向课堂要质量”的生动体现。
成长真实可见。献课教师在磨砺中精进,观课教师提升教学洞察力;学生在高效互动中增强学习主动性,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
如今,青岛路中学的课堂里,“专业观察”的种子已生根发芽,“科学研讨”的藤蔓正攀爬延伸。他们的每一次量表记录,都是对教学本质的追问;每一轮闭环研磨,都是向教育规律的靠近;每一次“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力,都是为育人质量的攀升积蓄能量。
这不仅是一所学校的教研革新,更是区域教育生态重塑的生动样本。当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当教研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地便有了坚实支点,“双减”提质的目标有了鲜活载体。未来,青岛路中学继续以课堂为圆心,用专业精神深耕教研土壤,让讲台成为生长智慧的田野,让每个教育者在探索中收获成长的喜悦,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