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读写结合”,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经验,通过写作促进思维深化与情感表达。但是在传统教学中读写分离,学生文本解读、思维表达能力不足,评价反馈滞后,在写作时,读不懂写法、写不出真情、练不得章法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与学习效果。在此情况下,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尤其是智能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入并影响教育生态,借助数字技术,可实现资源整合、互动反馈、创意表达等方面的突破。
通过“日照教育云”聚合文本解读、拓展阅读、写作微课等资源,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学习资料;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实时追踪学习数据,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性材料,通过“希沃白板”实现多向互动,让读写过程可视化,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工具将文字转化为思维导图、情景剧、动画等,丰富写作输出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通过技术工具串联“读—品—仿—创—评”环节,形成系统性教学方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共生。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初中语文
读写融合课堂教学创新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以数字技术支撑个性化读写学习,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必须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应借助智能诊断工具,如在线前测问卷,精准把握学生的读写能力基线,并据此构建分层学习资源库。在阅读教学中,可利用数字阅读平台,为学生推荐个性化书单。但需警惕技术过度干预导致的学习依赖性,因此,教师应在关键环节确保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避免技术工具削弱思维深度。
(二)技术适切性原则:数字工具与语文人文性的有机平衡
数字技术的引入不应改变语文教学的人文本质,而应作为辅助手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思维建构。在读写融合课堂中,教师需严格遵循必要、有效、高效的原则,筛选技术工具,避免技术滥用导致课堂浮于形式。
在文本解读环节,可运用社会性批注工具实现师生共读批注,但需避免依赖PPT直接呈现结论,而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言表达规律。在写作教学中,可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但最终仍需回归纸笔写作,以强化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此外,多媒体素材图片、视频的引用必须与文本主题高度契合,避免无关信息。
(三)渐进发展性原则:阶梯式推进数字赋能的读写能力培养
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具有渐进性,数字技术的应用应遵循“低阶—中阶—高阶”的认知发展规律,逐步提升读写融合的深度。利用数字阅读平台拓展关联文本,通过AI思维导图工具分析文章结构,结合智能批改系统优化表达,形成“课内精读—课外拓展—写作迁移”的教学闭环,最终形成读写能力的螺旋上升。需强调批判性思维,避免机械模仿。
数字技术支撑的读写融合实践
(一)感知阶:用技术解构文本,搭建读写桥梁
在“日照教育云”平台上传课文的背景资料、优秀学生写作范文及写作微课;使用“希沃白板”制作互动课件,嵌入思维导图模板、写作任务单等;通过“班级优化大师”发布预习问卷,统计学生对成长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与写作难点。
(二)模仿阶:借工具强化训练,突破写作难点
在《一棵小桃树》仿写中,推送“托物言志写作模板”:物的特征、对应的人、关联点,学生在平台填写模板后,系统自动生成思维导图,教师通过后台查看高频问题,如“关联点不明确”,在课堂用“班级优化大师”发起投票,选出最贴切的关联示例。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将学生仿写片段按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结构清晰三个维度录入系统,设置星级评价:学生扫码进入互评界面,对同伴作品打分并留言,系统自动统计数据,生成班级薄弱点报告,为后续教学定向。
(三)创作阶:用技术丰富表达,完善写作闭环
多维素材调用。写作“我的成长故事”时,学生可从云平台调用前期积累的素材: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分步叙事”微课、《紫藤萝瀑布》的“感官描写”范例、同伴仿写中的优秀句子,标记为可借鉴,实现跨文本迁移。
技术赋能下的读写融合分层教学实践与案例解析
根据前期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成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为优化其写作内容,提升学生的总体水平,继续进行读写融合的分层教学实践。
(一)分层任务设计:兼顾差异,精准施策
基于“班级优化大师”的前期学情分析,按读写能力将学生分层设计差异化任务。能力较强的聚焦“创意表达”、能力中等的侧重“技法迁移”,基础薄弱的设计“三句段”填空模板:景物特征、关联自身、感悟提炼。
以学生张某为例,其初始写作仅能简单记录事件,“我学骑车摔了,后来会了”。通过模板引导和希沃“句子扩展”工具,输入关键词自动生成参考句,如“车把像泥鳅一样扭动”,最终写出:“车把在手里乱晃,像小桃树在风里歪歪扭扭的样子。膝盖磕破时,我想起课文里‘它到底活了下来’,咬着牙又跨上去,终于能稳住方向了。”
(二)跨媒介读写延伸:拓展写作边界
利用“日照教育云”的“跨学科资源库”,将语文读写与其他学科结合。与美术融合,在《紫藤萝瀑布》教学后,发起“生命画卷”创作活动,学生用绘画软件绘制紫藤萝,并在画作旁配一定字数的感悟文字;与道法融合,结合“成长中的挫折”主题,用“班级优化大师”发起“微辩论”,辩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是自己的坚持更重要还是他人的帮助更重要”,学生需引用课文语句或自身经历作为论据,辩论过程通过希沃“屏幕录制”保存,课后整理成辩论稿,训练逻辑表达。
技术与语文本质的平衡策略
(一)数据服务于成长:建立动态评价档案
通过“班级优化大师”建立个人成长电子档案,包含过程数据、成果对比、反思日志。教师每月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针对数据异常点,如某学生互动积极但写作进步缓慢,进行一对一指导,避免仅以分数评价学习效果。
(二)传统与创新融合:保留语文味
在成果展示环节,除多媒体形式外,仍要求学生提交手写稿,体会手写的温度与电子的便捷之别。
数字技术不是读写教学的“装饰品”,而是“脚手架”。在成长类文本教学中,“希沃白板”让文本解读更立体,“日照教育云”让资源流动更高效,“班级优化大师”让评价反馈更精准。三者协同,既保留了读文悟道的本质,又赋予写作教学互动性、个性化、创造性。
未来教学中,需持续探索“技术减法”:用最少的工具解决最核心的问题,让学生在“读懂—会写—爱表达”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用文字记录动态成长的教育目标。
(莒县第五中学 杜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