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纪实(上)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黄海之滨,创新潮涌。在日照高新区智慧微电产业园内,阿米精控的纳米级传感器正捕捉着0.1纳米的细微位移。这项打破国外垄断的核心技术,从山东大学实验室的图纸到年产值2000万元的产业项目,每一步跨越都浸透着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力量。
在日照,这样的故事正在各个领域不断上演———科技是种子,金融是沃土,二者的深度融合正让日照创新之树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日照聚焦成果转化落地、全面激发科技金融动力,坚持政府、企业、银行、投资机构“四位一体”,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全面推进“投贷联动”,探索开展“拨投贷保”新模式,持续强化科技金融赋能,推动产业向新质生产力加速跃迁。
基金为核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引擎”
回顾阿米精控的“成长史”,是微纳运动控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全过程,也是科新创投基金与阿米精控“双向奔赴”的过程。
2022年,当山东大学闫鹏教授团队带着这项技术寻求转化时,日照市科新创投基金以300万元股权投资率先“破冰”,随后迅速撬动700万元社会资本跟进。如今,依托这项技术成立的阿米精控,已成为国内唯一通过权威认证的纳米运动组件生产企业,2024年订单突破2000万元,目前正启动二期产业园建设。
这并非偶然。日照创新设立的50亿元财金控股集团,如同科技金融的“动力枢纽”,已培育29支在营基金,总规模达81.4亿元。通过与常春藤资本、省新动能基金等专业机构合作,三年来投资13个科创项目,带动银行授信及社会投资6.01亿元。
“科新创投基金开展投贷联动的优势就是能以小博大,机制设计合理。政府出的科技创投基金不是放着不管,而是让基金管理人也投一部分钱,一起承担风险;同时,政府会把不少于40%的收益让给社会出资方和基金管理人,这样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目前11支子基金里,社会资本占比达到67%,形成了政府拿钱搭台、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基金不是简单的资金堆砌,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让资本愿意流向最具潜力的科技成果。
位于东港区涛雒镇工业园内的方鼎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企业之一。企业研发夹层玻璃批量生产专用蒸压釜时,因研发周期长、资金占用大遇困,借助5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贷缓解压力,加速了研发。据负责人王均合介绍,这笔贷款助力企业增收1500万元、增利187万元、节约成本135万元,使其快速抢占市场,在专用设备制造领域站稳脚跟。
在投贷联动机制中,基金的“放大器”效应更加显著。合作银行按照股权投资金额的5—10倍进行授信,形成“小股权+大债权”的融资组合,目前该模式基金总规模已达24.77亿元,为近50家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力助推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这种以基金为核心的资本赋能模式,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日照科创土壤上激起层层涟漪, 让每一分金融活水都精准滴灌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银政协同打造科技企业成长的“金融活水网”
“200万元贷款到账那天,研发车间的灯亮了整夜。”日照新瑞机械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科技型企业对金融活水的渴望。这家专注轻量化自卸车货箱技术的企业,曾因缺乏抵押物被多家银行拒之门外。市科技局与日照银行组成的“联合服务专班”上门服务,用“科融信”平台的研发能力评估替代传统抵押,三天就完成信用贷款审批,让停滞的试验线重新运转。
这样的“及时雨”源自日照构建的“科技金融服务矩阵”。日照银行开发的“科创易贷”如同精准的“金融扫描仪”,整合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数量、产学研合作等23项数据,建立科技型企业评价模型,实现“一键扫码、智能预审”。截至目前,这款入选全省“好品金融”的产品已为748家企业预授信24.33亿元,其中467家日照企业获得6.48亿元贷款,最快一笔从申请到放款仅用48小时。
政策的温度让金融活水更暖。市科技局推出的“风险补偿+贴息”组合拳,为银行“敢贷”、企业“敢借”吃下“定心丸”:对早期科技型企业的研发类信用贷款,省市风险补偿比例最高达90%;按时还本付息的企业,可获实际利息40%的贴息,单个企业贴息最高50万元。今年以来,已帮助30家企业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备案金额8205万元,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等领域。
深度协同让服务更精准。市科技局还组建“科技金融顾问团”,从各金融机构引入业务骨干,下沉企业,开展“一企一策”精准服务,这种协同效应正在形成规模,已累计帮助225家企业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0.36亿元。从“企业找资金”到“资金找企业”,日照的科技金融服务正在实现质的转变。
银政携手织就的这张“金融活水网”,正以精准滴灌的姿态,浸润着科技企业的成长沃土,让创新活力在政策温度与金融效率的共振中持续迸发,为日照科创生态注入着不竭动能。
生态为基编织科技金融融合的“热带雨林”
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有这样一组“产学研金”协同数据:累计收集企业技术难题89项,匹配攻关团队30余个,转化科技成果31项。这些数字,是日照构建的“政府—企业—高校—金融”四位一体创新的生态写照。科技与金融在此交织成网,共同滋养着创新的“热带雨林”。
全链条协同激活创新要素。日照布局“一链一高校、一链一专家团、一链一首席专家”,吸纳专家157名,推动与十二条重点产业链上的116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153项,催生万通液压“纯水液压缸”、日钢“超薄镍系钢”等填补国内空白的成果,让创新资源沿产业链精准流动。
全周期服务助力企业成长。针对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日照构建起阶梯式金融服务体系:对初创期企业,提供“拨投结合”的种子基金支持,并配套“科创易贷”等信用贷款服务;对成长期企业,推出“投贷联动+贴息补助”组合政策,由政府引导基金先行注入股权资金,合作银行再按股权投资金额的5—10倍给予授信;对成熟期企业,通过财金控股集团推动开展上市融资、产业并购等资本运作,助力其实现发展的跨越。
全要素集聚焕发生态活力。岚山区通过“人才飞地+本土孵化”模式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21个,高层次创新人才150余人,推动338件高价值专利转化;日照经开区发挥金融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作用,协助深蓝科教等49家企业申请科技成果贷1.1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5.5亿元,助力科技企业成长;高新区聚焦科技项目孵化,发展耐心资本,参与设立10支基金、规模38.7亿元,在上海、杭州等地投资高创新性项目67个,招引落地20个。同时,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7个。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04家,3年实现翻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3.1%,成为融合发展“样板间”。
融合的成效已写入发展答卷:数据显示,全市近三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35%,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2 9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08%,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二。
科技扬帆,金融护航。站在新起点,在“投贷联动”全面推开基础上,日照正探索“拨投贷保担”五位一体新模式,通过财政拨款、股权投资、信贷投放、保险保障、担保增信的协同发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更强动力。当实验室的微光遇上资本的火炬,当创新的种子扎根金融的沃土,日照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必将孕育出更壮丽的发展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