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服务为纽带,通过精准搭台、特色赋能、实效惠民,凝聚银发力量,碧海路社区———□ 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现在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心情很舒畅。脚下的沥青路平坦,小区红花绿草生机勃勃,还有喷泉,孩子很喜欢……”7月29日,说起小区的好,居民马健赞不绝口。
马健居住的小区是山海天卧龙山街道碧海路社区月海花园小区。“之前的小区路面坑洼、绿化荒芜,路灯损坏了没人管,晚上黑漆漆一片,寒冬里家家户户靠电暖器过冬。”马健的手机里还保存着小区的老照片。
从“问题小区”到“宜居家园”,这场蜕变的背后,是“银龄”志愿者们的全力助推。他们用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担当,在小区基层治理的土壤上种出了和谐之花。
“可以说,王佃攀他们就是月海花园小区转变的‘破局者’。”碧海路社区书记金凤告诉记者,月海花园的“重生”,始于一场关乎“温暖”的攻坚战。2019年冬天,小区物业公司因持续亏损撤出,留下的是没有供暖、电路老化、绿化荒疏的烂摊子。68岁的王佃攀站了出来,这位小区最早的住户,看着邻里在屋里还裹紧厚衣服的模样,心里像压了块冰。
“这是咱们的家,不能就这么荒下去。”王佃攀找到几位退休老伙计,组成了临时议事小组。他们知道,小区的病根不仅在硬件,更在人心散:年轻人早出晚归无暇顾及,老年人想管事却缺抓手,物业费收不齐、改造意见难统一成了恶性循环。
供暖改造是第一场“硬仗”。“每户要交几万元”的消息一出,微信群里炸开了锅,有质疑的,有支持的,还有嫌他们多管闲事的。王佃攀没多想,带着志愿者们分片包干,对不理解的住户,带着图纸上门算“长远账”,算“幸福账”。
“有一次碰到暴雨天,他们撑着伞在单元楼门口开了两小时会,雨水顺着伞沿滴进鞋里,却把改造方案的细节敲定了。”金凤回忆道。
当第一缕暖气在寒冬里送进住户家时,变化悄然发生。之前总说“事不关己”的租户,拎着水果来感谢这群老同志。这场“自掏腰包搞改造”的行动,让居民们明白了王佃攀常说的那句话:小区是大家的,好日子要靠众人拼。
再后来,王佃攀和志愿者们收集的“民生清单”,一条条变成了实景:坑洼的水泥路换成了平整的沥青路;老化的变压器全换了新的,空调再也不跳闸;太阳能路灯把夜路照得亮堂堂;喷泉重新喷起时,孩子们围着水花追着跑;斑驳的墙皮刷得雪白…… 小区美了,人心也像拧成了一股绳。
月海花园的蜕变,不是偶然,而是碧海路社区“银龄赋能”机制结出的果。在这个老龄化率达23%的社区里,“银发力量”早已不是零散的志愿服务,而是被纳入基层治理体系的一股新力量。
“老年人熟门熟路、有威望、有时间,是社区治理的‘天然粘合剂’”。金凤说,在碧海路社区“银龄”志愿者并不在少数。近年来,该社区以志愿服务为纽带,通过精准搭台、特色赋能、实效惠民,凝聚银发力量,鼓励号召老年人以“夕阳红”映照“基层热土”,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传承文化中再书写人生新篇。
自从加入“银龄”志愿者队伍,家住怡佳花园小区的薛立全心里装着的都是小区的事。看到垃圾桶满了,他掏出手机拍下照片发给物业群,顺带在旁边守着,提醒路过的居民别乱扔垃圾;暴雨天,他发现小区低洼处积水漫延,和物业一起搬沙袋挡水……
志愿者牟玉萍,退休后就成了社区里的“舞蹈达人”。她不仅自己爱舞,更带着一群老伙计在舞蹈里活出了精气神。现在,这支由银铃志愿者组成的文艺分队,主动承担起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教邻里跳广场舞、帮社区策划节日演出……这支用歌声和舞蹈传递温暖的队伍,成为社区里一道最亮眼的“银发风景线”。
这些银发身影,或许脚步不再矫健,却用最执着的坚守踏遍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或许声音不再洪亮,却用最热忱的付出温暖着邻里的心房。他们以志愿为名,用余热点亮“老有所为”的光芒。
在碧海路社区,这些“银龄”志愿者们正以“不老”的热忱,续写着“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温情故事,让“夕阳红”与“社区暖”交相辉映,绘出一幅共治共享的和谐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