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制造到绿色转型,政企携手推动塑料产业转型升级,刘官庄镇———
全媒体记者 管玉杰 通讯员 管仁婷 孙业勇
近日,在山东维东塑料包装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各条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熟练打包、装箱、码垛,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目前,我们订单非常充足,主要客户有京东、菜鸟、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日产能达到50吨。”山东维东塑料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守帅介绍,自2020年3月投产运营以来,公司锚定快递包装领域,坚持走以质量赢发展之路,通过了ISO质量体系的认证,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快递袋及连卷快递袋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生产车间内,一边是包装袋生产,一边是塑料颗粒生产。李守帅介绍,塑料包装袋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下脚料。目前工厂每天下脚料的产量占到产能的4%左右,大约2吨。如何处理这些下脚料“变废为宝”呢?
“过去我们都是把这些下脚料低价卖给第三方来处理,去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探索引进了低温造粒机。”李守帅介绍,低温造粒既能实现环保效益,又能将废料直接转化为原料颗粒,再次投入生产,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刘官庄镇多次组织塑料企业外出学习,大力支持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及先进智能化装备、数字化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品迭代更新升级。“低温造粒机采用物理自磨产生热量,然后对塑料进行熔融,采用风冷成型,相比传统造粒,低温造粒不需要持续高温加热,耗能成本降低了,并且无需过水冷却,全过程无烟无味。”李守帅介绍,“传统的造粒在前些年的刘官庄塑料产业发展升级中已被淘汰,低温造粒正在成为主流,这样的话,每吨下脚料节约成本2000元,一天就有4000元的净利润。”
“以前包装袋采用油性油墨印刷,这种油墨印刷时会用到稀料,稀料会挥发生成我们的大气污染物VOC。”在日照伟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邢世家详细介绍了公司最新采用的能量固化油墨印刷技术,“能量固化印刷技术采用的油墨是环保型油墨,不需要稀料稀释,而且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油墨里面的光引发剂会瞬间固化,表面形成涂层,所以说从源头上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比传统的后端废气收集装置效率更高、更环保。”
作为一家融合研发、生产与销售环节于一体的塑料包装企业,日照伟明塑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与专业技术人才,主要产品水产袋、生鲜袋等,年产量3万余吨,产品远销国内外。
“产业转型关键期,镇党委政府帮我们申请到VOC专项治理资金,用于更新治污设施设备更新,实打实的帮扶让我们企业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稳了。”日照伟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明说。
刘官庄镇塑料产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40余年的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业态逐渐丰富,形成集原料产销、加工制造、机械研制、复合彩印、商贸服务、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塑料产业集群。全镇塑料年加工能力160余万吨,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膜袋类塑料生产基地、塑料填充母料生产基地。
曾经,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刘官庄镇的传统塑料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如何破局?答案在于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
从最初的作坊式生产到如今的产业集群,从传统制造到绿色转型。刘官庄镇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塑料产业绿色升级———严格环保监管,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升级;加快镇驻地污水管网改造,集中处理废水、废气,降低环境污染;大力推广能量固化油墨印刷工艺,降低印刷环节VOC的产生;成功争取3932.2万元的中央专项资金,帮助343家企业提升治污设施,减少企业经济负担;引入第三方环保管家,对企业产生的危废即时清运,统一收集管理,辖区小微企业不再设立危废暂存间,避免小微企业处理不规范导致的环保问题;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规划建设中国国际速递数智产业园、通达新型材料产业园、绿色包装产业园等三个专业园区,在搭建“产业集群、供应集成服务、产业金融、市场开拓、品牌培育”发展模式,同时积极探索建设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分配智能化、能源使用高效化的“零碳园区”。
刘官庄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塑料产业第一镇”“山东省特色小镇”“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山东省十大规模企业聚集园区”“山东省绿色生态示范镇”等。今年上半年,全镇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6家,全镇规上塑料企业实现产值8.4亿元,同比增长19.4%,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膜袋类塑料生产基地、塑料填充母料生产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紧抓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时机,作为刘官庄镇塑料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强基固本抓提升,招大引强重引领,推动升规纳统、项目建设、数字化转型,优化市场营销,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实现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刘官庄镇人大主席慕德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