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守住老屋记忆,更守住 30 余年情谊,东港区后村镇综治中心———
“联调”巧解陈年结 邻里同窗再续情
图片
  

□全媒体记者 秦钊 通讯员 王玉 陈雨田
  青瓦覆顶,炊烟袅袅。一座承载了王某一家30年烟火气的老屋,曾是两位老同学守望相助的见证,却在岁月流转中成为心结的源头。而如今,随着一串钥匙的郑重交接,跨越30年的同窗情,在东港区后村镇“警司法律联调”的温情守护下,重新焕发了光彩。
  时间回到1994年。离乡闯荡多年的王某回到老家,正愁无房可住时,城里工作的老同学刘某找上门来,爽朗地递过一把钥匙:“我那老屋空着,你先住着!”没有复杂的手续,只有一句口头约定、一纸简单协议和1400元费用,王某一家便在这青瓦房里扎下了根。
  灶台升起的炊烟,一飘就是30年。这30年里,老屋的梁木记着王家的欢笑,墙角的青苔看着孩子们长大,刘某的善意,早已成了王某生活里最温暖的底色。
  平静在2024年被打破。退休的刘某想“落叶归根”,回到老屋居住,却被开门的王某拦住:“这房子30年前就卖给我了!”刘某坚持只是“借住”,两人各执一词。昔日在同一间教室读书的情谊,此刻却让房内房外的对峙更显刺眼。
  当矛盾诉至法庭,望着两位老人霜染的鬓角,法官犯了难:这份始于深厚友情的约定,难道非要用冰冷的判决画上句号?情况很快通报至后村镇综治中心,“警司法律联调”机制迅速启动。一场既要解“房”的纠纷,更要护“情”的调解,就此展开。
  晨雾未散时,法官已和村干部蹲在村委会,在尘封的旧账本里翻找岁月的痕迹;邻村的人大代表接到电话,仔细回忆起30年前的物价水平:“那会儿,1400元真够买房了!”茶馆里,人民调解员给刘某递上一杯热茶:“住了30年,谁家能对房子没感情?真要强制腾房,老同学怕是要急红眼,多年情分可就断了。”
  另一边,司法所调解员坐在王家炕头,轻声念叨:“你俩同窗9年啊,当年他肯把房子给你住,这份信任多难得……”调解桌上,大家既掰扯清楚当年约定与现行法规的边界,更反复掂量着“守望相助”的分量。最终,在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的专业支持下,方案浮出水面:刘某支付王某6万元补偿,收回房屋。
  今年3月6日,阳光洒满洁净的院落。王某最后扫了扫墙角的落叶,将钥匙郑重交到刘某掌心。两双布满皱纹的手轻轻一碰,像极了30年前那次递钥匙的瞬间。“对不住了,老同学。”“该说对不住的是我。”两句简单的话,解开了30年的心结。一场纠纷的化解,不仅守住了老屋的记忆,更守住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谊。后村镇综治中心用“情理法”编织的暖心调解网,让矛盾在温情中消融,让每份牵挂都能延续,这大概就是基层治理最动人的模样。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联调”巧解陈年结 邻里同窗再续情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