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众需求,整合资源,将文化资源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后村镇———
□ 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党史教育基地内红色研学、国防教育等主题活动有声有色;“和茶馆”内,鸡毛蒜皮的事在一片茶香氤氲中消散;夜幕降临,家门口的“村晚”点燃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东港区后村镇,深植社区、村庄的文化书院,正以多元的形态、丰富的内涵和精准的服务,改变着村民的文化生活,奏响乡村“幸福曲”。
文化书院如何深耕文化沃土,为乡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滋养?告别单一的文物展示、书籍阅读,后村镇给出了独具特色的答案。
“以文化书院建设为主线,我们串联起红色基因、移风易俗、家风传承等‘文化符号’,构建起‘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后村镇宣传委员李安秋介绍,该镇夯实基础设施、优化活动布局、拓深服务功能,高质量打造“环境秩序美、人文书香美、乡愁情感美、生活品质美、家国情怀美”的“日照五美”城乡社区文化书院,通过“文化书院+”模式,将文化资源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让文化书院既有“质”又有“料”。
这个暑期,曙光文化书院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人气满满。该镇推出“文化为基、科技为翼、红色为魂”的暑期托管服务模式。“红色研学让青少年在历史长河中汲取奋进力量,小草课堂为孩子们提供课外知识的滋养,科学之旅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后村镇中心小学教师苏慧聪说,一系列活动诠释了“全环境立德树人”的理念,为培育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在竹田新村,文化书院的“民生温度”同样触手可及。该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精心打造“魅力竹田”文化艺术品牌,汇集高校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等20余名“文化能人”,组建4支涵盖文艺演出、书法绘画等多领域的文艺志愿服务团队。
“有书法、绘画、声乐等很多课程,没想到咱庄户人也有这待遇。”53岁的竹田新村村民李秀华一脸喜色地和记者说道,“平时除了侍弄小菜园,就来这儿写写画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老年人拥有了充实自我、享受生活的平台,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文化书院+阵地”,让传统文化空间焕发新活力。今年以来,后村镇依托海曲郑氏家风家训馆、竹园学堂、乡村记忆馆、农村书房等阵地,开展了“浓情元宵 春暖竹田”“巧手捏花馍 清明寄情思”等活动20余场,在欢声笑语中凝聚起人心。
文化书院+教育,校社联动培育出文化新生态。5月份,日照康养职业学院与后村镇达成协议,以曙光文化书院为支点,开发“红色文化故事”“田野思政课”等精品课程。围绕“基层党建引领共同富裕”“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等课题开展调研,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这种联动不仅为高校育人提供了鲜活土壤,更让青年智慧反哺乡村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的双向赋能。
文化书院不仅是知识港湾,更是治理创新的“试验田”。依托文化书院及“和茶馆”议事平台,该镇创新“喝茶说事、议事评理”议事协商机制,打破传统议事环境限制,让邻里纠纷在茶香中消散。
据大竹园村负责人郑家友介绍,今年以来,在文化书院内协商民生实事6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7%。这种“文化+治理”的模式,既保留了乡村社会的温情底色,又提升了治理效能,彰显着“春风化雨”的治理智慧。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以文润心,聚力同行。后村镇的“文化书院+”实践,将文化触角延伸至百姓家门口,让书院既有浸润心灵的书卷气,又有烟火人间的“生活味”。“我们将持续深挖文化资源,完善服务体系,让文化书院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李安秋的话语里,透着对文化赋能未来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