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不因岁月而褪色,孝道不因距离而缺席,陈疃镇综治中心———
□ 全媒体记者 秦 钊 通讯员 张雅琪
近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缓缓走进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综治中心,带着满心忧虑递交了一份调解申请,她的诉求简单却很沉重:希望政府帮助自己安度晚年,让六名子女共同履行赡养责任。
工作人员立即将老人请到调解室,耐心倾听她的心声。原来,老人姓杨,早年丧偶后改嫁至三庄镇,2018年第二任丈夫去世,她选择“叶落归根”回到石灰窑村。然而回家之路并不平坦:多年来只有大儿子和小儿子轮流照料,其余两子与远嫁外地的两个女儿对她疏于关心,亲情淡漠令老人倍感孤独。
群众的诉求就是行动的号角。
在收到老人的申请后,工作组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沉下心来研究确定方案。当天下午,由镇综治中心牵头成立的专项调解小组,便到达石灰窑村开展情况摸排。通过村支部书记引路,走访了老人的亲戚邻居,像梳理线头一样仔细了解老人的家庭情况。
调查中发现一个重要契机:村内即将发放库区搬迁补贴,六名子女均登记在册,近日将回村领取。工作组敏锐捕捉到这一关键节点,决定以此为契机召集子女开展调解。
摸清“家底”后,工作组心中有谱、手上出招。
借助发放补贴的时机,五名子女被成功邀请至镇综治中心。考虑到兄弟姐妹多年心结,工作组并未急于将大家集合到一起,而是采取“逐个沟通、分类疏导”的策略,从心结最深处寻找突破口。
面对曾担任过村支书、情绪较为激动的二儿子,调解人员以理解与共情逐步引导其敞开心扉。原来,在父亲去世后,他曾独自赡养母亲3年多,并协助其迁回户口,兄弟姐妹却因母亲改嫁之事对他有心结。“我也委屈,我也累”,他道出多年压抑的真实情绪。工作组意识到,他对亲情认可与公平赡养的渴望,正是化解僵局的关键切入点。
工作组随即转向其他子女。面对远嫁的两位女儿,调解员和法律顾问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清晰地阐述法律条文的规定: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赡养父母都是不可推卸的法定义务,《宪法》《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不因出嫁而改变。这掷地有声的法律解读,让姐妹俩瞬间红了眼眶,她们惭愧地低下头,当场承诺:“是我们做得不够,以后一定常回家看看,该出的钱、该尽的孝,我们一分都不会少!”
对于态度较为抵触的老人的三儿子,工作组没有在调解室硬碰硬,而是主动上门送法送理。工作组和村里的调解员一起来到他家,既讲“百善孝为先”的人之常情,更严肃阐明法律的底线:《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子女必须履行赡养义务,情节恶劣的遗弃行为甚至可能触犯《刑法》,面临刑罚。法理交融的耐心劝导,如春风化雨,渐渐融化了心头的坚冰。老人的三儿子最终承认错误,表示愿意承担赡养责任。
前不久,带着初步达成的共识,老人和六名子女再次坐到了一起。在工作组的主持下,一家人平心静气地商量起赡养母亲的具体细节:老人仍主要居住在大儿子家,生活费如何分摊、医疗费怎么解决、日常谁来照料、子女多久回来探望一次……这些曾经避而不谈的“琐事”,如今被摆上桌面,一条条、一件件地明确下来。最终,六双儿女的手,共同在一份《赡养调解协议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杨某饱经风霜的脸上,终于绽放出宽慰的笑容。压在心头多年的“养老疙瘩”,在这一刻被彻底解开。
这起赡养纠纷的成功化解,是陈疃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基层综治中心“一站式”解纷平台作用的生动缩影。目前,协议正在平稳履行中,镇综治中心也在持续开展回访监督,确保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与此同时,陈疃镇以此案为典型,开展了“孝老爱亲”主题宣传教育,用身边事引导群众,弘扬良好家风,推动乡村治理向善向好。
亲情不因岁月而褪色,孝道更不能因为距离而缺席。法、理、情的深度融合,正让越来越多像杨某这样的老人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司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