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端链接大数据平台,一端聚焦产业研发生产,山东聚塑云集团———
从“云端”到“车间”,构筑塑化产业新生态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8月21日,浙塑材料工厂高分子材料改性生产车间内,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一条条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
  混配物料、熔融塑化、降温冷却、切粒……一根根料条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变成米粒般大小、颜色各异的颗粒。“这些不起眼的颗粒用途很广,能深度适配汽车配件、医疗设备、电动工具、小家电等多领域产品的制造需求。”工厂负责人徐振龙向记者介绍。
  “这些产品都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徐振龙说,“有的企业需要阻燃的,有的需要导电或防老化的材料,我们都能按需精准研发、生产。当前正在生产的是潍坊一客户的农业机械项目改性塑料订单。”
  眼前这个位于空港经济开发区的项目,是山东聚塑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塑云”)依托深耕塑化行业的资源优势和海量数据优势,投资1.2亿元打造的高端改性塑料生产线项目。
  成立于2018年的聚塑云,是国内塑化行业领先的综合服务商,业务生态覆盖一站式采购、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新材料研产及智慧产业园区等全产业链,已连续5年获评“中国产业互联网百强企业”。
  从浙江到日照,聚塑云是“南雁北飞”的生动样本。2021年,与日照招商团队多次接洽后,聚塑云将区域总部设在日照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
  在聚塑云总部,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电子显示屏上,订单信息每隔几秒便刷新。“这里清晰呈现着公司的业务分布、交易量、服务覆盖量等动态数据。”公司董事长邢茂伟介绍,这个企业自主研发的平台,是集线上交易服务、智慧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于一体的塑化行业新生态平台,“能把全国优质货源集聚起来,客户按需下单,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能高效达成服务。”
  数据显示,该平台以山东为运营总部基地,已在丽水、日照、临沂、安庆、杭州、常州等地完成布局,服务全国2.5万家塑化企业,覆盖30余个产业集群。去年,服务规模达85亿元,近三年的业务复合增长率超过115%。
  数字优势的最终落点,是破解实体产业的痛点。当前,中国塑化产业规模高达2万亿元,但高端改性材料长期依赖进口,中小微企业对高端材料的迫切需求与国内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们就想打破这种现状,将海量数据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动力,实现自身生态的数实融合发展。”邢茂伟直言,基于这一判断,企业果断实施“从流通服务向研产协同转型”战略,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深度合作,共建“塑性高分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推动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的良性循环,加速塑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如今,这份“数实融合”的实践已结出硕果:研产中心通过中试工厂实现技术产业化,一期项目已逐步释放产能,1—6月份实现产值0.85亿元;二期于2026年年底投产,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纳税超4000万元。更关键的是,通过数据与生产的深度融合,推动研产效率提升25%,实现“以数字预判需求、以技术满足需求”。
  一端链接大数据平台,一端聚焦产业研发生产,从数字到实体,从技术研发到产业集聚,聚塑云的“数实融合”版图仍在扩大。
  聚塑云与日照财金集团联合共建智慧注塑产业园,将依托日照港“亿吨级”港口物流优势和周边岚山、莒县等地的塑化产业集群基础,在东港区建设运营“精密注塑产业基地”。“招引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优秀注塑企业入驻,通过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链生态,打造日照市‘产业集群升级’的标杆项目。”谈及未来,邢茂伟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
  屏幕上数据流转,车间里颗粒翻飞,聚塑云的“数实融合”实践鲜活而有力。从“南雁北飞”落户日照,到构建“数据+研发+生产”的全链条生态,这家企业以数实融合破解了塑化行业的发展瓶颈。聚塑云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创新动力,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出“研发—生产—应用”的新路径,这也印证了一个真理:唯有让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血脉,才能破解产业痛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云端”到“车间”,构筑塑化产业新生态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