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通讯员 李力 李伟 陈燕
“这是孩子们在劳动社团研发的文创作品———小木梳,通过编程控制机械臂,结合物联网与AI技术,实现木梳自动打磨与路径优化。孩子们会珍藏它,因为它承载着校园的青春印记。”近日,日照市献唐学校六年级七班班主任张蕾拿着雕刻的木梳,向记者展示劳动教育与科技文化融合的成果。
近年来,日照经开区坚持以劳动教育为核心,以“科技文化赋能劳动育人”为主题,创新构建“三维四翼”劳动教育发展框架,以“中小贯通、区域整合、社会协同”为三维支柱,以“劳动课程、科技创新、文化融合、社会实践”为四翼支撑,探索实践具有经开区特色的劳动教育新范式,让“泥土香”融入“新科技”“文化味”,使劳动科技文化教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制度先行:搭建融合平台 夯实劳育根基
劳动教育的深度推进,离不开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日照经开区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机制创新为劳动教育与科技文化的融合筑牢基石。
成立由社会事业局牵头、13个部门单位参与的工作专班,以专题会议、现场办公等形式凝聚多方合力,出台专项方案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落实”的推进格局。深入调研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精准把握各校劳动教育基础与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索育人新路径、构建特色体系。
为确保融合落地,明确阶段推进任务,定期入校指导劳动科技社团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关键环节,通过7次课题研讨、现场观摩活动,推动劳动教育与科技文化从“表面结合”走向“深度融合”。这种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为劳动教育注入科技与文化元素提供了稳定的支撑框架。
课程创新:构建多维体系 提升育人实效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日照经开区通过打造“1+3+N”劳动育人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在科技与文化的浸润中实现内涵升级。
“1”即以劳动实践为核心,开发“耕读+”校本课程。全区中小学基于校情开发10个不同主题的“耕读+”读本,涵盖“立德”“立学”“立行”三类主题———包含劳动榜样、传统节日、农耕诗词的立德课程,聚焦农作物认知、农具制作的立学课程以及侧重校园种植、工具创新的立行课程,让劳动教育兼具文化厚度与实践温度。
“3”条主线串联岁时农耕、匠心传承、智慧科技,“N”个跨学科主题项目则如“植物色素提取与扎染设计”“创意喷淋系统研发”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入劳动实践。同时开发“节气里的劳动课”“非遗传承工作坊”等特色课程,实现劳动与文化、科技的有机融合。
为保障课程成效,日照经开区构建“校园微农场+社区实践基地+工业研学营”三级实践平台,配套“成长档案袋+劳动积分制”评价体系,设置“劳动小护照”“科技发明小能手”等激励机制,形成“实践—应用—养成”的完整育人链条。目前已在10所学校建立劳动科创实验基地,推动劳动教育在科技文化赋能下迭代升级。桂林路小学学生从校园池塘生态观察出发,研发智能水质检测系统,正是这一体系下“劳动场景—技术创新—文化浸润”的生动实践。
品牌塑造:融合科技文化 彰显劳育特色
以劳动项目为纽带,日照经开区将科技与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实践,打造“一校一特色”的劳动育人品牌,让“泥土芬芳”与“科技文化味”碰撞出独特魅力。
在区域层面,通过劳动科学探索论坛搭建融合平台。以“纸视界·探索与创新”“青少年创新实践大赛”为主题的活动,既探讨“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的古今对话,又推动“传统造纸智慧与现代工程思维”的碰撞,桂林路小学“傅疃河·自然科学院”、开发区中学“‘ECO—CUBE’校园微生态构建”等项目在此精彩展示,展现劳动与科技文化融合的多元可能。
在学校层面,各校根植地域特色打造品牌项目:汉中路小学以中草药为载体,构建“五官识药—双手制药—科技护药”体系,让学生在劳作中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宁波路学校依托海洋文化,将传统养殖技艺与无人机监测、3D打印等科技结合,构建跨学科劳动育人网络;实验学校“绿畦”传农耕之韵、“智圃”展科技之美,让“春种一粒粟”的诗句与无土栽培技术相映成趣。
这些实践结出丰硕成果:全区教师研发12项劳动文化科创项目,3个课程获评省级优秀案例,150余名学生获省市级奖项,典型经验被多家媒体推广。从农具改造中的“工欲善其事”智慧,到扎染非遗里的文化传承,日照经开区的劳动教育,正以“劳动为基、科技为翼、文化为魂”的姿态,为青少年成长铺就一条兼具实践深度与精神厚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