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立审执一体化”机制改革,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源头,日照经开区法院奎山法庭———
□ 全媒体记者 胡颖 通讯员 姚欣
1 4 5件审结案件,调撤率高达66.90%,上诉率低至8.28%。这是今年1—9月份,日照经开区法院奎山法庭交出的一份司法答卷。
数据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机制变革。该法庭以“立审执一体化”为抓手,秉持“全案全责”理念,依托“穿透式”办案思维与多方协同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处置在源头,让当事人的获得感成为衡量司法成效的标尺。
一办到底不让纠纷“留尾巴”
“我必须拿到老郑的身份证,办后续待遇!”“不可能!你先说清楚那30万元怎么花的!”近日,在奎山法庭调解室,尹某与郑某子女争执不下。
这是一起再婚家庭遗产纠纷案。承办法官刘泽明的目光没有停留在当事人“返还证件”的诉求上,而是敏锐地发现其背后潜藏的继承矛盾。两个月的时间里,奎山法庭先后开出18次调查令,最终促成双方和解:遗属补助归尹某,丧葬费、抚恤金归郑某子女,尹某放弃房屋继承权。
为彻底解决问题,法庭还主动向郑某原单位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以清单的形式明确各项待遇支取人,并帮助完成财产分配。潜藏矛盾一一化解,实现了“一案了、事事清”。
“案件到我为止”是奎山法庭贯彻“穿透式”审判思维的体现。奎山法庭不满足于表面诉求,而是深挖矛盾根源,寻求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做实定分止争。
审执联动不让权益兑现“等执行”
“账户已冻结,影响车行经营,你们先解冻账户,我们再付款。”“不行!解冻后你们不履行怎么办?”在一起二手车买卖纠纷中,宋某因车辆泡水问题将车行告上法庭,判决退车退款后,双方却在履行环节陷入僵局。
若按传统流程,该案要进入执行程序再实施扣划,既耗时又影响企业信誉和生产经营。奎山法庭联合区法院执行局提前研判,利用民事裁定直接将案款扣划至法院账户,同步解冻企业账户,实现“权益兑现”与“企业正常经营”双赢。
这正是奎山法庭推动“审执协同”的生动实践。通过审判与执行的早期衔接、信息互通与措施联动,法庭努力让裁判结果“当时就落地”,不让胜诉权益“悬在半空”。
多方协同不让群众“多跑路”
在一家停产多年的制衣厂车间里,法官正与申请执行人刘某耐心沟通:“职工债权有特殊保护,工人挣钱不容易。”
这本是一件普通的涉民间借贷执行案件,刘某因迟迟没有收到制衣厂的欠款,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申请保全了制衣厂的生产设备。
在办案过程中,承办法官敏锐地发现,该案背后还牵扯31名工人、20余万元的工资。
为避免产生新的诉讼案件,承办法官决定将这些案件“打包”化解。然而,设备拍卖款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如何分配成为难题。
奎山法庭主动邀请区检察院、区综治中心参与听证调解,同步推进设备交付与调解工作。最终,厂方负责人同意承担连带责任,并与工人签订分期履行协议,法庭及时进行司法确认。目前,设备拍卖款已顺利分发,剩余款项也有了着落。
“法院内部要打破部门间的‘篱笆墙’,让保全、审判、执行环环相扣、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奎山法庭负责人刘泽明说。奎山法庭始终将实质高效解纷放在首位,用立审执一体化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