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郭广超:把AI创业“困局”变“活局”
  

□ 全媒体记者 费洪芹
  “3个标注项目等着开工,客户催单电话快打爆了,全日照却找不出第二个熟手!”2013年某天深夜,郭广超盯着产业园的空工位,尝尽数字经济“人才断档”的焦虑。
  谁能想到,十二年后,这位中关村走出的“互联网老兵”,竟在日照把“困局”变成“产教共振”——3000人就业、5000人储备,联动20余所高校播撒数字火种,写下AI创业的“逆袭剧本”。
  早年在中关村,郭广超从工程师做到科技公司副总,见证互联网从“拨号上网”到“万物互联”,早摸清“科技拼的是人才”。2010年,一次招商引资让他遇见日照:这座海滨城市渴求新兴产业,对数字经济的扶持,让他嗅到“蓝海”机遇。
  蹲点三年调研,2013年他建起日照首个电商产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京华众创空间”,立下誓言:“让梦想落地,让创业不难。”可现实很骨感:基地缺项目,创业者缺技术经验。郭广超索性“连轴转”:清晨跑高校挖项目,中午对接企业找资源,晚上陪创业者磨方案。他还双管齐下建服务队———送员工去全国各地学孵化技能,邀北上广深导师当“外援”,搭起“产教+市校”服务体系,为后来破局埋下伏笔。
  同年,AI产业萌芽,郭广超率先引入百度、阿里的数据标注业务,却再陷困境:“3个项目等1人”,招聘来的人要么不会,要么技能不对口。“学校教的用不上,企业要的学不到!”他带着方案闯高校,拉上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等搞合作,推出“四共模式”: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实训基地、共管园区。
  在合作学院里,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教实操,学生大二就扎进真实项目,“课堂学+基地练+实战攒经验”,毕业就能上岗。郭广超还去高校开讲座,不讲理论只说产业故事,不少学生听完就报名订单班,一头扎进数字领域。
  眼下,郭广超正推进“三维升级”:联合专家搞智能标注研发,计划和京东合作新增5000个岗位,还统筹园区资源建AI服务生态圈。
  “创业就是解难题,一步都离不了坚持和创新。”郭广超说,“数字经济不只是技术革命,更是人才革命。”未来,他还要在“城市+大学”的路上闯,而他在日照蹚出的“产教融合”路,正成为可复制的创业样本,给全国数字经济添动能。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郭广超:把AI创业“困局”变“活局”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