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载躬耕神经外科,填补多项区域技术空白,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杨允学———
□ 全媒体记者 张笑梅
杨允学,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济宁医学院教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日照市首届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杨允学从医三十余载,深耕临床一线,既是破解颅内难题的“微创先锋”,也是带教传承的“良师益友”,更以极致的自律与患者至上的初心,成为日照乃至鲁东南地区神经外科领域的标杆人物。
多年来,杨允学带领团队填补数十项区域技术空白,将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打造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用行动践行着“手术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升华”的精细化精准化行医理念。
匠心传帮带筑牢人才“金字塔”
“医学是实践科学,年轻医生的成长,既要给机会,更要把好关”,这是杨允学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深知人才梯队是科室发展的根基,为此构建了一套“导师制+实战化”的培养体系———无论硕士还是博士毕业,新进科室的医生都会被分配一名资深医师“一对一”带教,从病历书写、术前评估到术中操作、术后康复随访,全程“放手不放眼”。
神经外科是临床医学的高精尖专业学科,医生的成长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长期的磨炼,神经外科医生的培养周期长,不仅需要坚强的意志还要有无私奉献和潜心悟道精神。
为了让团队跟上国际前沿,在各级领导支持下,该神经外科搭建了多层次的互访交流平台。自1999年起,该科室与荷兰ZWOLLE神经外科中心建立友好合作,2013年又与德国圣博尼提斯医院签约,史迪克、克拉森等教授每年来院坐诊、手术。同时,定期选派医护人员赴荷兰、德国研修;在国内,与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齐鲁医院等顶尖医院保持密切协作,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既让病患获益又让年轻医生实时参与疑难病例讨论,“足不出市就能学顶尖技术”。
如今,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已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最优人才梯队:百余名医护人员中,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22人,博士、硕士占医疗团队90%以上,团队发表SCI论文50余篇,斩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日照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护理团队也多次在省级专业比赛中斩获一等奖、二等奖等。大多年轻医生已能独立开展大部分高难度手术,成为科室发展的中坚力量———这背后,离不开市人民医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杨允学等人数十年如一日的“传帮带”和精细化管理。
微创破难题填补区域技术空白
颅内血管神经密布,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瘫痪、失明甚至危及生命。而杨允学带领团队,凭借精湛的显微技术与内镜技术、导航及立体定向技术等,一次次突破“不可能”,填补了日照市神经外科领域的多项空白——— 1997年开始自主完成单鼻孔切除垂体瘤等鞍区病变,开启微创治疗脑部病变新时代,逐渐开展颅脑及脊椎管内各个部位各种病变的显微微创治疗。
82岁的孔大爷曾因脑瘤复发陷入昏迷,肿瘤已侵袭海马、基底节等重要神经结构,手术风险极高。杨允学启动MDT多学科协作模式,制定“显微手术切除+术中碘125粒子植入”方案。全切肿瘤后,联合CT室植入直径仅0.8毫米的放射性粒子,实现“术后持续局部放疗”。术后2个月,孔大爷肿瘤消失,肢体活动恢复正常———这项技术不仅是日照首例,更是达到国内先进水准。
在脑血管病诊疗领域,杨允学团队同样连续创新突破。2003年起杨允学带领团队开始自主完成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显微微创手术,手术数量和手术效果居省内前列,在首届医学会组织的视频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好成绩。一位自上海来日照旅居的廖女士夜晚突发剧烈头痛随即昏迷,来医院急诊检查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疝,生命垂危,医院开启急诊绿色通道,杨允学团队迅速给予显微手术精准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病人转危为安,后来得知她是上海某三甲医院的院领导,她的病情和片子转给上海的神经外科专家看后,对日照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给予高度评价,回上海后给市人民医院寄来了一封长长的饱含深情的感谢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021年,他们成功开展日照首例“密网支架置入术”,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动脉瘤患者张某解除病痛。传统介入手术需三四十万元且易复发,而密网支架无需填塞弹簧圈,复发率低、费用减半。术后张先生感慨:“原以为只能去北京上海治疗,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解决了!”
从“双镜联合切除巨大垂体腺瘤”到“儿童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再到“唤醒麻醉下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杨允学带领团队完成的“首例”技术已达30余项,将神经肿瘤、脑血管病的微创治疗水平推向国内前沿。
律己致精严守初心勇担使命
“神经外科手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慎之又慎!”杨允学一直谨记老师的教诲,这也融入他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为了及时应对急诊和高难度手术,他坚持不喝酒,“随时可能一个电话就要上手术台,显微镜下手抖不抖,直接关系患者安危”;为了适应长达十几小时的高难度手术,他常年保持运动习惯,身体素质不输年轻人;即便临近退休年龄,他的床头仍堆满专业书籍,“每天睡前捋一遍第二天的手术细节及关键点,把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规避措施想透,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病人的安全”。
在杨允学心中,衡量医者价值的标准从来不是荣誉,而是“三个指标”:“能为病人做些什么?能更高质量帮病人解决些什么?是不是能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起到恰当作用?”曾有8岁女孩甜甜因“多饮多尿、视力骤降”就诊,核磁共振显示鞍区巨大肿瘤,难以鉴别是生殖细胞瘤还是颅咽管瘤。杨允学迅速组织MDT多学科协作模式,制定“部分肿瘤切除+快速病理”方案———术中经纵裂入路切除部分肿瘤,病理科30分钟内确诊为生殖细胞瘤,既为后续放疗明确方向,又缓解了视神经压迫。术后甜甜视力恢复,顺利出院。
这样的案例,在杨允学的从医经历中不胜枚举。他常对团队讲他老师的教导:“手术没有大小,再小的操作也要精细;病情不分轻重,或轻或重都有危险,都要全力以赴。”“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理念和手术精细化操作同等重要”,正是这份匠心与执着,让他的团队救治的大量的各种疾病和危重患者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收获了患者的无数锦旗和赞誉,也让北京、济南的同行教授常常对去那里看病的患者说:“回日照找杨允学主任,他们的技术和设备都靠谱。”
MDT聚合力赋能学科发展
“神经外科不是‘单打独斗’,复杂病例需要多学科‘抱团作战’。”面对复杂病例,杨允学主任总是积极倡导多学科协作(MDT)的诊疗模式。他认为,只有通过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全面、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医院各职能部门的推动下,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与CT室、磁共振室、超声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肿瘤科、心胸外科、神经电生理、病理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功救治了大量疑难重症患者。无论是脑转移瘤患者的“手术+放化疗+康复”综合方案,还是脑出血患者的“微创清除+重症监护+功能恢复”全流程管理,多学科协作总能让危重患者重获生机。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先后获评“山东省第二届临床重点学科”“全国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国家卫健委神经外科培训中心”等,年手术量达2000余例,在复杂动脉瘤显微手术、神经肿瘤微创切除、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与神经康复等领域走在同级医院前列。现在,杨允学仍活跃在临床一线、手术台上。他的目标很朴素:“让团队医护人员具备国际化视野,让科室成为老百姓治病放心的地方,让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救治。”三十余载躬耕不辍,他用传承照亮学科未来,用技术破解病痛难题,用初心温暖患者心灵——— 这便是杨允学,一位神经外科名医的本色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