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白到集聚,从单点到全链,成为全省首个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日照低空经济———
□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山东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初级教练机(AG100)等17个机型,拥有美国西锐飞机全部知识产权;走进山东飞奥航空发动机公司,这里90%的配件实现自主研发,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目前拥有3条先进维修生产线与2条喷漆生产线的日照山太飞机公司,已获得民航局145部维修许可证,成为全国首家同时具备大型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定检维修能力的企业……这些遍布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创新场景,生动勾勒出日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的硬核实力。
就在近日,省发改委公布2025年度省“十强产业”雁阵型产业集群名单,日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成功入选,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再添“新名片”。数据显示,2024年,日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实现营收21.26亿元,同比增长17%,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家,是全省首个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从一片空白到产业集聚,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发展,日照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精准有力的政策举措,在低空经济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作为华东地区获批低空飞行空域面积最大的城市,日照拥有2.3万平方公里低空空域资源,相当于全市陆域面积的4.3倍,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这一优势,我市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规划建设20个以上临时起降场地、起降点,建成5个以上航空飞行营地,构建起安全便利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我市还发布了华东地区第一张目视低空航图,实现ADS—B低空辅助监视全市覆盖,开展低空有人机与无人机混合运行场景试验,为低空飞行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空中通道”。
在此基础上,日照构建起“1+N”通用航空发展模式,配套出台21条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已聚集企业5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7%,形成了航空维修、无人机研发制造、航空新材料等多业态融合的产业格局。
平台搭建与产业生态优化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早在2017年,日照就规划了141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开发区,建成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集聚山太飞机、阿博特碳纤维等优质企业;岚山区围绕通用机场,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在创新研发领域,该集群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8个、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平台10个,2024年专利申请达104项,攻克吨级灭火弹、镁锂合金熔炼系统等关键技术;人才培育方面,市内8所院校开设16个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超2900人,并与北航、西工大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在金融支持上,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金,聚集140余家金融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全方位激活产业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引领与产业链延伸,让低空经济“筋骨”更壮。从自主研发出“鲲龙”、初级教练机(AG100)等17个机型的山东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到产品出口数十个国家,拥有国内首家全流程自主研发无人机发动机的飞奥航空发动机公司;从源航超轻材料公司研发的“400kg镁锂合金熔炼系统”获山东省首台套认证,到山太飞机成为全国首家同时具备大型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定检维修能力的企业,并于2023年登陆新三板。依托这些龙头企业,日照已集聚30余家链上企业,建成无人机风洞实验室,正筹备工业级无人机试验试飞基地,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维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日照机场连续5年通航飞行量超10万架次,占全省近一半,跻身全国“运通融合”示范机场前列。如今,航空维修、飞行员培训、低空旅游、航空物流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2024年开拓4个低空游览项目,串联滨海景点;两家国家级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学学生近4万人次;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2000吨,“空中经济走廊”正成为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的新载体。
从2016年成立航空产业招商工作组,到2024年将低空经济确立为全市重点未来产业,出台《日照市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日照始终以政策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持续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更多项目落地、场景拓展,日照将继续以低空为“画布”,绘就未来经济发展的壮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