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从荒山野岭到艺术乡村,“白鹭湾现象”缘何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请看———
一个小镇的生态逆袭与共富密码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卢昱东
  徐群德说,如今的白鹭湾变成了他理想中的模样;村民们说,白鹭湾现在的样子,是他们不敢想的。
  风景秀美、游人如织的白鹭湾小镇,坐落于五莲县潮白河畔,距市中心约半小时车程。因此处湿地里,常年有白鹭等水鸟栖息,因而得名白鹭湾。
  2012年,投资商徐群德来到白鹭湾考察。那时,四处荒山野岭,没有一棵像样的树木。
  “没有树木,土地的肌理还在,就有树木生长的空间。乡村潜力巨大,有无限发展可能。”当年,徐群德便成立山东白鹭湾有限公司,并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市区的公司整体搬到农村,扎根乡村振兴。
  也是在这一年,徐群德和他的团队提出“白鹭湾公园”的概念,在潮白河畔规划涵盖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休闲运动公园、生态农业公园、文化公园等5个主题概念的“公园社区”,让昔日的荒岭变身绿水青山。
  2012年4月13日,白鹭湾小镇开工建设。小镇沿潮白河而建,占地6.5平方公里,潮白河畔掀起翻天覆地的序章。

生态价值的耐心培育
  13年持续投入,让贫瘠之地产生“绿色利息”
  “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这是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却一直贯穿白鹭湾小镇建设的始终。
  2012年的白鹭湾小镇建设初期,裸露的土地占八成,连野草都长得稀稀落落。
  “虽然是荒山野岭,但这里的湿地常年有白鹭等水鸟栖息,白鹭是公认的‘环境监测鸟’,对栖息地的环境特别挑剔,这就意味着白鹭湾拥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山东白鹭湾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群德说,正是看到了这里的潜力,他下决心改善白鹭湾的生态环境。
  “先种树!”这个看似与商业逻辑相悖的决定,成为改写白鹭湾历史的起点。
  年年购苗、年年栽树。13年间,累计栽植雪松、红枫等苗木总计十几万株,硬是在荒山野岭造出7 0 %的林木覆盖率。
  种树人的执着甚至改变了自然法则。设计团队对原有的生态肌理进行梳理,重建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的生态系统,使荒山野岭焕发了新的生机。
  尤其是在对潮白河进行升级改造后,新建成的潮白河湿地公园,每年都会吸引野生白鹭、天鹅、白眉鸭等80余种鸟类来此栖息繁衍。
  潮白河湿地公园的晨雾中,白鹭湾小镇的保安刘明正忙着栽植水草,为北方飞来的天鹅储备越冬的食物。
  2013年1月3日,第一只天鹅来到白鹭湾小镇。为了保护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白鹭湾小镇组建“天鹅护卫队”,刘明主动请缨担任队长,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鸟爸”。
  “每年天鹅的数量都在增加,去年来了76只。”刘明坦言,如今的天鹅从“稀客”变成“常客”,也见证了白鹭湾小镇从一片荒芜变成绿水青山的生态逆袭。
  可以说,在白鹭湾小镇,自然才是主角。

产业创新的破壁思维
  用艺术打破城乡边界,让乡村变身“开放式美术馆”
  数十万株苗木持续栽下时,白鹭湾小镇正在“密谋”一场更宏大的改造,其中最惊艳的,莫过于坐落在水上的美术馆———白鹭湾在水美术馆。
  这条“水上绸带”全长885米,包含巧克力美术馆、巧克力工厂、游客中心等艺游空间,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建筑美学的魅力,领略可可豆的文化,品尝各色巧克力,开启舌尖上的旅程。
  “我们邀请了包括藤本壮介、石上纯也等在内的世界一流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建设了白鹭湾心灵之谷、巧克力美术馆等12个具有高辨识度、自带市场流量的美术馆。”在日照白鹭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看来,以“艺术振兴乡村”理念,为小镇乃至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丰富的艺术体验,自然悠闲的慢生活,令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白鹭湾小镇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和林果产业优势,以艺术为黏合剂将现代农业和文旅产业深度结合。
  在小镇打造的白鹭牧场内,草地、树木、湖泊、梯田等自然景观,帐篷、露营、采摘、观光等人文活动构建出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
  目前,小镇已有樱桃、草莓、苹果、葡萄、地瓜等20多种瓜果在此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了“小岭变大田”“荒地变果园”。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昔日的“四荒地”变身“绿色银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白鹭湾小镇得以生动诠释。
  近几年,白鹭湾美术馆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过亿元,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山东省精品文旅小镇、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利益联结的深度设计
  共同富裕的路上,“三农”是最大受益者
  “以艺术振兴乡村”,当白鹭湾小镇坚定实施这一发展理念时,潮河镇陈家沟村村民陈艳还跟许多同村村民“窝”在村口的窗帘厂打工。当小镇建设的热潮席卷而来,改变了村民的工作和生活。
  “那时听说附近新建的旅游景点高薪招聘员工,就应聘进入了山东白鹭湾有限公司。”陈艳坦言,经过小镇的培训,她学到宝岛台湾传来的烘焙技艺,成为柴烧窑烤面包坊的一名面包师。
  现在,除了卖面包,陈艳还会指导前来观光的游客亲自动手烘焙饼干、点心,让游客体验烘焙文化的趣味。陈艳坦言,“现在的日子是从来不敢想的,不仅工作环境舒心,月收入还是过去的两倍多。”
  在白鹭湾小镇内,有二三百名附近村庄的村民,他们放下铁锹和锄头,经过培训参与到项目中来,“摇身一变”成了白鹭湾小镇的“新农人”。
  既保障村民收入,又联动村庄发展,事实上,小镇的建设,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收益的“双增收”。
  “我们将周边村庄建设纳入小镇整体规划,参与到周边村庄的集体经济项目设计和乡村发展规划当中,并让村庄利用扶持资金或闲置资金参与到盈利效果比较好、经济效益比较高的项目中。”王静说,目前,白鹭湾小镇带动周边7个村庄共建蓝莓、樱桃育苗等现代农业片区,每年收益均保持在6%以上。
  在潮河镇大庄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徐永学算了一笔账:村集体入股白鹭湾现代农业项目50万元,每年分红约4万元,加上300亩集体土地流转金,村集体年收入30万元。
  “这笔钱被用于修建养老食堂、改造村道、绿化村庄,有了钱乡村才能建设得更好。”徐永学说,目前该村大概有三四十个村民在小镇就业,当初对小镇建设“无动于衷”的村民,如今活跃在小镇的咖啡店、面包房、零售店里接待五湖四海的游客。
  更深远的变化在悄然发生:白鹭湾小镇的建设,让艺术家的作品连同艺术节成为坐标,引导更多热爱艺术的青年人才回乡。
  据统计,近年来,白鹭湾小镇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的加入,现有35周岁以下员工393人,占比达到71.58%。归巢的“金凤凰”越聚越多,乡村更加生机勃勃。
  “乡村比城市更‘洋气’,才能留住村里人、吸引来城里人,用艺术振兴乡村,是我们这些年投身乡村振兴探索出来的成功路径。”徐群德说。现在的白鹭湾小镇,宜居宜业宜游,是热门旅游打卡地。依靠优质品牌的吸附效应,振兴了乡村的发展,成为整个日照市的城市名片。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县域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小镇的生态逆袭与共富密码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