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岚山疏港铁路创新模式激活海铁联运新动能
□ 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仅用8小时就完成2万吨煤炭的铁路接卸、装船,比以往节省了近2小时,节约物流成本约30万元,这样的运输效率和成本优势太让人惊喜了!”日前,在日照岚山疏港铁路有限公司,河北省秦皇岛市一能源企业的物流负责人对该公司的海铁联运服务赞不绝口。
这背后,是该公司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创新“铁路直达+港口平仓”模式与“一单制”服务体系结出的丰硕成果,为大宗货物运输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日照岚山疏港铁路有限公司深度践行绿色低碳、“公转铁”及物流降本增效战略部署,聚焦大宗货物转运效率低、成本高、手续繁杂等行业痛点,创新构建“铁路运输+港口中转+海运出港”多式联运体系,打造“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票结算、全程负责”的全链条闭环服务模式,推动铁路货运实现增量提质,大幅提升了铁路物流核心竞争力。
在“铁路直达+港口平仓”模式创新中,该公司着力实现“海铁无缝衔接”,通过设施对接、作业协同、设备保障三大举措,让货运周转实现“零待时”。
在设施对接环节,该公司与港口联合开展多轮测算与模拟演练,精准优化铁路专用线轨道标高、线间距等关键参数,确保铁路车辆停靠装船作业点的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在作业协同上,列车运行数据实时同步至港口调度系统,港口提前完成泊位安排、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实现列车抵达后直接装车,装船效率达每小时4000吨,较传统模式提升25%;在设备保障方面,铁路与港口制定联合作业维保计划,关键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99.5%以上,为高效作业提供坚实支撑。 与此同时,“铁路直达+港口平仓”与“车船直取”模式的深度融合,缩短了“铁路到港、落地堆存、二次盘运、等待装船”传统流程,构建起“进场即集港、集港即装船”的流水线作业模式。
在效率提升上,火车与船舶周转效率显著提高,平均节省转运时间12—24小时,整体效率提升约30%;成本控制方面,通过减少装卸、短倒运输等环节,平均每吨物流成本降低15—20元;环保效益上,全程密闭化“不落地”作业让货物损耗率从0.8%降至0.2%,每年减少碳排放约500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如果说模式创新是提升效率的“硬支撑”,那么“一单制”改革就是优化服务的“软保障”。为了打破“一单制”壁垒,该公司主动协调航运、港口、保险机构等多方主体,制定权责清晰、标准统一、具有明确法律效力的多式联运单证,确立了承运人对全程运输的主体责任,彻底解决了客户多方沟通、分段索赔的痛点问题。单票业务办理时间从3-5天缩短至1天内,单证处理成本降低约40%。
在服务标准化建设上,该公司建立覆盖“接取、送达、装卸、绑扎、配载”全环节的操作规范,对合作单元严格认证,实现客户“签订一份合同、支付一次费用、取得一张提单”即可享受全程服务。这种“一家管全程”的模式,充分彰显“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幅提升了客户满意率。
从传统“运输商”到现代物流“服务商”,日照岚山疏港铁路有限公司的转型之路清晰而坚定。秉持“陆海新通道、运贸大平台”的战略目标,该公司以打造国家、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契机,逐步将海铁联运“煤炭平仓一单制”模式推广至大宗散货全领域。按照发展规划,2026年“一单制”将拓展至煤炭、铁矿石、水泥等5个品类,服务网络延伸至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
作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鲜活样本,日照岚山疏港铁路的创新实践意义深远。它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以多式联运与“一单制”的深度融合,为大宗物流行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在优化区域物流格局、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中,这条贯通陆海的物流通道正持续释放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