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坚持投入转型升级,向绿向智赢未来,看———
“和兴”的发展账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李珊
  在五莲县许孟镇和兴机械铸造厂的老厂区,一座锈迹斑斑的冲天炉静静矗立。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这家企业从4亩地的小作坊,到占地30多亩现代化绿色工厂的蝶变———而这场跨越二十年的蜕变,始终镌刻着掌门人牛西娥“不算一时得失,只算长远发展”的环保初心。
  20世纪90年代,在许孟镇驻地一家电气焊维修铺里,劣质农机配件频发故障让牛西娥与丈夫揪心。
  “要给老百姓做耐用的配件!”朴素的初心下,牛西娥夫妻俩筹资建厂,2003年7月,和兴机械铸造厂在4亩地上起步。
  初期的冲天炉以焦炭为燃料,人工造型的车间粉尘弥漫,产品质量起伏不定,但“质量第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在牛西娥心中扎根。她深知,粗放生产既留不住工人,也走不远路,绿色转型早晚会成为必答题。
  2012年,牛西娥率先提出技术升级,力主投入资金引进多触头造型机、节能电炉等设备。彼时不少人顾虑短期成本增加,她却坚持:“省了设备钱,亏了环境账、人工账,更亏了发展账。”这次转型让企业迈入半自动化阶段,不仅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更迈出了节能减耗的第一步。
  随着订单激增,4亩厂区捉襟见肘。许孟镇排除万难,全力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在政府的精准扶持下,新厂区用地顺利获批。
  2014年,2万平方米新厂房动工,同年企业通过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年产能跃升至2万吨———而这只是牛西娥绿色布局的序曲。
  2015年,面对市场对高品质、低污染产品的需求升级,牛西娥做出了更“大手笔”的决策:投入近2000万元引进水平分型全自动造型生产线。
  这笔相当于当时企业数年净利润的投入,让不少人质疑“太冒险”,牛西娥态度坚决:“传统铸造拼体力、拼污染,现代制造必须拼技术、拼环保,这笔长远账划算!”全自动生产线彻底取代人工造型,粉尘排放大幅减少,工人们转型为技术操作员,产值和产量实现3倍增长。
  2017年,在五征集团支持下,牛西娥再投500多万元新建桥壳铸造生产线,配齐柔性加工、自动制芯、中频感应电炉等全套自动化设备,构建起闭环生产体系。
  就这样,从焦炭冲天炉到清洁电炉,从人工搬运到封闭传输,和兴机械的生产场景不断“变绿”,能耗持续下降,产品合格率稳步提升。
  2022年,响应更高环保标准,牛西娥又斥资260万元升级除尘系统,实现封闭传输皮带、除尘工序全覆盖,配套砂箱自动转输等技术改造。这笔投入换来的不仅是窗明几净的车间,更有实打实的效益:年节电21.6万千瓦时,成品率提升5%。
  “环保投入从来不是成本,而是最划算的投资。”牛西娥的话掷地有声。凭借绿色转型成效,和兴机械顺利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了“环保、安全、质量”三大体系的全面达标,也成为五莲县第一批通过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省级验收的企业。
  “本土企业是镇域经济的根基,我们必须全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许孟镇党委书记李宗波说,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服务企业作为重点工作,通过“一企一策”精准对接需求,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用地、用工、政策兑现等难题,让企业安心搞生产、放心谋发展。
  如今的和兴机械,180余种汽车配件涵盖桥壳、变速箱体等核心部件,年产值突破6000多万元,成为五征集团、诸城义和车桥等企业的优质供应商。
  眼下,牛西娥正规划企业智能化升级。在她的“环保账”上,和兴机械的绿色发展故事,仍在续写新篇。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和兴”的发展账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