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费洪芹 通讯员 刘璇
时下,沈海高速两城至汾水段改扩建工程正处于全力冲刺通车的关键攻坚期。
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技术复杂的多重考验,沈海高速改扩建工程项目部凭借科学高效的攻坚策略,不仅稳步推进工程进度,更是用创新“硬实力”筑起民生“新动脉”。
民生为先“分段通车”让便利提前抵达
2025年10月9日,对于岚山及周边区域群众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当天,沈海高速右幅岚山收费站至江苏段正式通车运营。
这一关键节点的达成,既标志着沈海高速改扩建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又彰显了山东交工建设集团建设团队在复杂线性工程统筹中的卓越智慧与责任担当。
不同于传统工程建设模式,该项目创新采用“边建边通”的组织方式,在保障现有路网正常通行的同时,加速推进重点路段施工。岚山收费站至江苏段的提前贯通,彻底打通了岚山向南出行的高速直达通道。
如今,过往车辆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周边路网的通行压力得到有效缓解,群众实实在在提前享受到了交通升级带来的便利。“以前去江苏,得绕不少路,现在走这段新开通的高速,能省将近半小时!”经常往返两地的货车司机王师傅兴奋地说。这一举措,正是山东交工建设集团“建设为民”初心的生动实践,让工程的社会效益提前落地,温暖了万千群众的心。
技术赋能硬核创新筑牢品质基石
品质是工程的生命线,而技术创新则是守护生命线的核心力量。在沈海高速改扩建工程建设中,项目团队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为“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筑牢坚实根基,将一项项硬科技深度融入施工全流程。
在公铁立交预应力盖梁专项工程施工中,建设团队摒弃传统施工方法,创新研发“横向拉线、竖向定点”的波纹管定位法。同时,提前完成预应力张拉设备校检工作,不仅确保了波纹管线性顺直、安装坐标精准无误,还将施工时间大幅缩短,为后续工程的顺利推进赢得了宝贵时间。
路面施工环节更是精益求精。项目依托数据驱动,全面推行精细化作业,广泛应用3D数字化精铣刨、摊铺机自动找平技术,彻底革新了传统路面施工工艺。通过这些先进技术,工程实现了从铣刨到摊铺的“毫米级”精度控制,从根本上保障了路面的长期平整性和行车舒适度。
“走在新铺的路面上,感觉特别平稳,噪音也小了很多。”行驶体验过的群众纷纷点赞,技术创新带来的品质提升。
管理升级精细管控打造质量闭环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工程品质的“硬支撑”,那么管理创新就是工程推进的“软保障”。沈海高速改扩建工程项目团队推动质量管控从理念走向实践,构建起全流程、闭环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经验。
在原材料管控方面,项目严格执行“车车检”制度,针对沥青这一关键原材料,建立起“进场—检测—台账”全流程管控体系。同时,沥青拌合站的实时生产数据同步上传至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全链条数据留痕。
针对现浇梁、预应力、伸缩缝、原材料四大关键施工环节,项目创新推出“四项提升”方案,并配套实施“警示教育常态化、质量责任具体化、过程管控精细化”三大举措,让施工人员绷紧质量之弦,确保责任落实无死角。这套“组合拳”让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一线落地生根,打造出坚不可摧的质量堡垒。
目前,工程仍在全力冲刺,相信未来通车后,该工程不仅是连接区域的交通枢纽,更将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便利群众出行的优质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