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画卷中,每一起琐碎的邻里纠纷,都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近日,岚山区法院以司法温情为笔,巧妙化解一起矛盾纠纷,使30多年的老邻居放下隔阂与成见,重拾往日情谊,为“小案不小办”的司法理念写下生动注脚。
卢某与崔某同为某村村民,30多年来,两家比邻而居,互帮互助,情谊深厚。然而,崔某搭建遮雨棚的举动,却打破了这份长久的和谐,成为矛盾的导火索。协商无果,卢某将崔某诉至法院。庭审现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多年的邻里情在激烈的对峙中摇摇欲坠。
负责审理此案的民事审判庭法官徐强,有着近十年的乡镇法庭工作经验,对基层矛盾纠纷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深知,此类纠纷若处理不当,不仅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更可能影响乡村的和谐稳定。庭审结束后,徐强和助理一道来到村委走访,详细了解双方过往相处情况和矛盾产生的背景。同时,他来到房屋现场实地勘验,了解到矛盾的焦点是卢某认为崔某搭建的遮雨棚距离其房屋后墙过近,可能影响后续房屋的维修与翻建。
在调解过程中,徐强并未就案办案,而是秉持法理情交融的原则,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和不满,并进行安抚。
“老卢、老崔,你们想想,这30多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不都是互相帮衬着过来的?”徐强耐心地说,“远亲不如近邻啊,这份情谊很难得很珍贵。”徐强引导双方回忆30多年来互帮互助的温暖瞬间,唤醒他们对邻里情谊的珍视,并结合具体案例,向双方普及相关法律法规。
经过徐强的不懈努力和反复沟通,双方态度逐渐缓和。崔某率先开口:“老卢,是我考虑不周,给你添麻烦了,要不我把遮雨棚挪一挪?”卢某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这事儿我也太冲动了,让法官看了笑话。”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卢某主动向法院申请撤诉。当两位老邻居握手言和的那一刻,徐强欣慰地笑了,这笑容不仅是对“小案不小办”司法理念的坚守,更饱含着对邻里和睦的美好期许。
这起邻里纠纷案件,只是岚山区法院众多“小案”中的一个缩影。但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案”,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岚山区法院始终践行“小案不小办”的工作理念,将每一起案件都当作大事来办,以专业的审判、耐心的调解、暖心的关怀,用心用情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注入源源不断的司法力量。
日前,岚山区科学技术协会精心策划了一场融合艺术与科技的科普盛宴——“科技馆里的艺术课”,邀请大小朋友走进区科技馆,在互动体验中探索声音的奥秘、感受运动的活力、领略前沿科技的魅力。多样主题活动涵盖音乐、体育、美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为市民奉上了别开生面的科普大餐。
科技馆还推出“探索声音的秘密”系列课程,科普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走进弦乐世界,通过吉他、尤克里里等乐器,揭秘声音如何通过琴弦振动产生。此外,孩子们还能亲手制作尤克里里,从组装木质拼图到调试成型乐器,在实践中理解材料与结构对音色的影响,让科学原理在指尖跃动。
科技馆不仅“静”享知识,更是“动”感十足。
啦啦操教练通过“健康体育科普课”,带领孩子们跳起活力啦啦操。这项起源于部落仪式的运动,融合体操、舞蹈与音乐,鼓励孩子们告别久坐,用跳跃与节拍释放青春能量。
孩子们跟着节拍舞动、做游戏,在教练的专业指导下,孩子们在团队协作中感受到运动的激情与快乐。
如何用双手诠释宇宙奥秘?“昼夜交替地球模型”科学课通过模拟地球自转,让孩子们直观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穿越千年的科技画匠”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当AI的算力穿透宣纸,当算法的韵律应和墨香,孩子们见证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同时,科技馆舞台上演的机器人舞蹈秀与仿生机器狗表演,则展现出人工智能的尖端魅力,瞬间点燃孩子对未来科技的无限遐想。
区科协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科技馆里的艺术课”将科学探索与艺术创造完美融合,有效激发青少年的探索兴趣。“希望通过艺术与科技的交织,让孩子们发现学习可以如此生动,科学可以如此有趣。”
为加强卫生健康领域法律法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依法维权意识,营造良好的卫生监督工作环境,近日,区卫生健康局在区公共卫生中心开展卫生监督宣传月活动。
根据《岚山区卫生监督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我区要求以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为重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宣传、执法监督和科普教育。
当日,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组织执法人员在新玛特广场设立咨询台,向市民发放《卫生监督法律法规手册》《学校卫生、生活饮水及传染病防治知识》等资料800余份,并针对饮用水安全、医疗美容规范、职业病防治等问题为群众进行现场解答。
据悉,本次卫生监督宣传月活动以“执法为民、护卫健康”为主题。活动期间,岚山区将组织开展“卫生监督进社区”“以案释法警示教育”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卫生监督共治机制,切实保障全区居民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