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石龙口村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林桂波
  石龙口,位于莒县龙山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东临前仲沟村,南靠马山,西界徐家庄,北依丘陵。元末何氏建村,因村西南有群山似龙伏卧,头向该村,并有两悬崖似龙角,鹤水从龙口处流过,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开山而成,故取名石龙口村,沿称至今。现有何、郭、李、厉、陈、林、宋、纪等姓氏。


  龙山镇,自古就有莒县东大门之称,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而石龙口村,则是莒县通往石臼所的古商驿道的必经之处。
  出日照沿335省道西行,穿西湖而至龙山镇域,在导航指引下,沿着一条村村通水泥小道,一阵拐弯抹角之后,前面在一小河的右侧,忽然就出现了一块空旷地,正中矗立着一块村志碑,下车一看,“石龙口”三个字映入眼帘,果真,是这里。
  通过史料得知,这一条由335省道拐弯抹角进来的水泥道路,就是由莒县通往石臼所的古驿道,在路侧的小河,即为鹤水了。史料记载,当年这条路曾经人马络绎不绝,莒县及莒县以北和石臼所的商贾运送粮食、食盐以及海产品均由此经过,这条路上不时有驼队、马帮,车、独轮车和挑夫经过,好一派繁华景象。


  据村志记载:因鹤水从龙口处流过,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开山而成,故取名石龙口村。
  鹤河源于龙山镇东北部的桥子山,流向西南,在褚家庄注入寨里河乡,龙山镇境内河段长15公里。据莒县博物馆原馆长苏兆庆曾所著《大禹治水琐议》记载:“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莒县龙山脚下一片汪洋,现名仍称九里泊。水里有条恶龙作怪,大禹凿山排水,待将洪水排尽时,恶龙无处藏身,便顺水而去,大禹紧追不舍,恶龙的头钻进禹开凿的山口之内,挡住去路,大禹追至山涧,上前擒捉,恶龙长啸一声,破山而出,禹顺势将恶龙腰斩多截,制服了恶龙。禹和当地百姓正在欢呼之际,忽然落下一只仙鹤,禹乘仙鹤而去,当地人至今称这条河为鹤河。大禹开凿的擒龙之处现称石龙口。”
  莒县1988年普查出龙山文化遗址60余处,沿鹤河流域不足10公里的路段就有14处,石龙口就是其中一处。


  石龙口,元末何氏立村。至清末民初,何氏已成当地望族。时何氏一门八兄弟,号称“八大门”。那时从莒县至石臼所的商驿道必经石龙口,道边客栈、酒肆、商铺林立,村中有数处油坊、染坊,都是何家“八大门”在经营,全村的老少爷们几乎都在“八大门”里种地、打短工、做长工。石龙口村子虽不大,百十来户人家,为防远近的土匪进村,也为保自己钱财,“八大门”在村外筑了一圈土夯的围墙,村中还有东西南北四道大门,一到晚上,四门紧闭,有人看守。
  沿着古道往村里走,可见路旁有一座高高的门楼,青砖小瓦,一看就有经年沧桑。当地村民介绍,此处原是一何姓大家的宅院,晚清时,曾经大兴土木,为迎接已中禀生的儿子,在京城当了大官回家省亲。高高的门楼还有上马石等都修好了,可是京城剧变,儿子没能回家,所以工程戛然停工。如今上马石已不复存在,只余门楼上的雕梁画栋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荣光。
  行走在村内,可见大多数的老房子及院墙均由泥土夯制。在诸多房子的土墙外侧,仍然可见在建造房子时埋置的石质拴马石。据村里人介绍,当年驿道旁的酒肆、客栈、商铺的门前屋后,都有这样的拴马石,石上的圆眼,正是拴马或骆驼的缰绳所用。


  解放后,何家的宅院、客栈、油坊、商铺等,都分给了村民。当时村里最为高大壮观的六间瓦房,有三间由村里的一位退伍老军人居住。
  我去寻访的时候,这位老退伍军人已经生病卧床。在这座老房子旁边做针线活的老太太带着我,进去参观了一下这处院落。庭院内有一株梧桐,遮天蔽日。这院内原是六间瓦房,房顶都是黑色雕花的小薄瓦。这院子本是有南屋、厢房、天井的,可是东边三间屋前些年塌了,重建了砖房,如今西边的三间老屋也是漏风漏雨。
  据了解,这座民居位于村子中部,建筑面积约45平方米,东西长9米,南北宽4.5米,据文物管理部门考证,民居建于清代。
  如今,百余年沧桑已逝,石龙口的酒肆油坊、商铺驼铃已是遍寻不着,唯有这座老屋,尚可让石龙口的老人们惦念起旧日的时光。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地名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石龙口村的故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