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彼岸》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终点

  贺蕊
  《彼岸》是一部描写海员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也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航海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倾情之作,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作者对海员工作和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书中好多细节描写让人为之感动。
  今日读完,还久久沉浸在那片“海”中,也如同置身在那艘“德宁轮”船上一样,久久凝望,深深沉思。
  作为地道的日照人,说起大海,并不陌生,从小吹着海风长大,看着潮涨潮落,朋友笑侃我是“海的女儿”,可读了山老师的《彼岸》后,才觉得自己对大海的了解还是很片面的,只了解了大海一面。
  海明威在他的著作《老人与海》曾提到过,“大海既仁慈又美丽,可是她也会突然就变得极其残忍”。大海既有温柔一面,也有残忍一面,那么在茫茫大海上行船就更不容易了,老话说“能上山,莫下海”,也足以说明大海之高深莫测,变化无端。
   《彼岸》小说,写作背景是以一艘远洋货轮“德宁轮”在驶离非洲前往美国途中,先后经历了发现“偷渡者”,遭遇“海盗”,船体破裂,最终沉没海底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人与自然的争斗,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一条船就是浮动的国土,远洋航行代表的不仅仅是海员的形象,更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一条船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形形色色的船员形象,个性鲜明,真实。远洋航行既承载着要完整无损把货物运抵目的地的重任,又担负着与自然天气和各种航海事故的搏击,既要维护国家的形象,还要顾全公司的利益,小说也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一帆风顺”背后他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和他们危难时刻共渡难关的艰辛。
  书中人物二副陆洋几次流泪:看到水柱打在偷渡者身上,看到偷渡者一一跪下,像祭拜一样,眼里充满着自卑和哀求时,陆洋泪流满面,他的泪一半是为偷渡者的悲惨命运而流,一半是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流,陆洋是一位心地善良,内心柔软的男人,从小的家庭环境和受到的文化教育,让他知道人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人没有国界之分,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却几度为自己的怯懦和无能为力而自责无奈落泪。
  船长的位置是一条船的核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船长既要有精湛的航海经验还要有上传下达的管理经验。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种关系能处理好的人,生活就能愉快。船长就是要面对这三种关系考验最大的人,他一位“多面”手,有着自己的爱好,喜欢戏曲,高兴了哼哼两句,自娱自乐,排忧解烦,也有着自己的“坏”脾气,动不动就发火,让人捉摸不透,还有着自己的“信仰”,烧香敬妈祖,一副虔诚信服的样子。自始至终一直在金钱,权利,生命之间的矛盾中挣扎犹豫。但他也有着他的难处,有着他的无奈。
  无论何时金钱和权利永远是人性的“照妖镜”“试金石”,在三十万的“郑和”奖金面前,船长最终放弃了偷渡者的生命,替他悲叹可气之余,我又在思考此刻他敬奉的妈祖会对他有何启发呢?此刻保佑他的妈祖会对他做何心里安慰呢?难道不是“心存善良就是佛”?求谁都不如求己啊,自己就是自己的佛。
  书中还有好多可爱的人物,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欲望,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通过书中也了解到了船员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给无聊的大海航行增加了不少乐趣,也减轻了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书中最终以“德宁轮”出现事故,沉没海底结尾,悲壮痛心。从“此岸”出发,到“此岸”沉没,起点回到了终点,“彼岸”在哪里?
  “彼岸”是人们向往到达或不想到达却必然到达的地方或者境界,是理想的目标或是生命的归宿。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日照作家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彼岸》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终点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