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深藏在岁月中那些触动灵魂的细节(上)
  

张正直
  人生是一次漫长而又短暂的旅行,沿途中遇到的许多人、许多事和许多风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岁月的长河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唯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跟随何乃磊老师学习绘画时的一些细节,一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它变成了记忆之树上永不凋谢的绚丽花朵,常常在我午夜的梦境里摇曳。

倒贴的学费
  16岁那年,我拜青年画家何乃磊为师,学习绘画。当时,何老师是莒县小店乡文化站站长,人长得很瘦且头发几乎扒顶,单眼皮,薄嘴唇,但清秀儒雅,干脆利索,和蔼可亲,虽然年轻,但也是全国有名的花鸟画家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孩子,一开始,我认为何老师不一定看得上我,但见面后,何老师丝毫没有看不起我的意思,欣然接纳了我。当时在何老师门下,还有一个徒弟叫杜振新,他比我年长,且出道比我早,我称他为杜师兄。在生活上,何老师一家也对我们关怀备至,把我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因此,我们发自内心地管何老师叫叔,管他妻子叫婶子,和他的子女也都以兄弟姊妹互称。按常理说,既然拜师学艺,就应当缴纳学费的。但何老师不仅没有收过我们一分钱的学费,还免费为我们提供住宿,时间长了还经常让他妻子做一桌子好吃的,让我们拉拉馋。学习绘画,是一项很耗费钱财的艺术,光是专用纸张,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由于家里穷,我平时只能用一些普通的新闻纸练习。有一次,何老师看到我又在新闻纸上画静物,叹了口气说:“穷人家的孩子要想成才,真难呀。”然后,默默地从他抽屉里,拿出一摞素描纸,递给我说:“省着用,反正面都可以练习。”从此,何老师时不时就送我一些素描纸、铅笔、颜料等绘画所用的必需品。在跟何老师学习绘画的那段时间里,我所用的素描纸绝大多数都是他无偿提供的。其实,我很清楚,当时何老师的家境并不富裕,妻子没有工作,两个孩子还都上小学,这些费用都是何老师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都说人情薄如纸,从何老师送我的素描纸里,我分明感受到了像大地一样深厚的师生情。

一个苹果的故事
  何老师治学非常严谨,平时总是手把手地教我们造型、着墨、施彩,一个问题往往给我们讲10多遍,直到我们弄通弄懂为止。初到何老师门下,我就做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蠢事。一天中午,何老师到画室辅导我画素描静物。那是一组用陶罐、啤酒瓶和一个苹果组成的构图,他详细地给我讲解了各个物体之间的主次、透视和光影之间的联系。我听得既认真又有点少许的惶恐,总担心老师发现这组静物背后的一个小秘密。我画完第一幅,何老师感到不满意,耐心地给我讲评了这幅作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后,又决定重新打乱静物的摆放位置,让我根据他的要求再画一幅。当何老师拿起摆在前面的那个苹果时,我的心刹那间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最担心的事情还是露馅了。因为在苹果的背面,被我用稚嫩的小馋嘴啃了一口,单从苹果的正面是看不出任何端倪的。何老师看了看苹果,没有说什么,重新布局后,又让我继续画,直到他满意为止。记得何老师临走时,从他的手提包里掏出一个苹果,递到我手里说,“孩子,吃吧。吃完后,继续画,吃得苦中苦,方能事业成,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我清楚这个苹果,本来是何老师准备拿回家,给自己的孩子吃的,可看到面黄肌瘦的我,还是改变了注意。“对不起,叔。”当我惭愧地用双手接过何老师手中的那个苹果,顿时眸湿如雾,要知道,在那个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一个苹果的重量在一个少年心灵天平上是多么沉重呀,那是我今生吃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又香又脆的苹果。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深藏在岁月中那些触动灵魂的细节(上)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