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云
每年正月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灯展活动,到处流光溢彩,就连街道两旁的树枝上都挂满了五彩斑斓的小灯笼。望着这些灯笼,我不由地想起童年时父亲为我们制作灯笼的美好时光。
小时候,父亲会在正月为我和妹妹制作灯笼,他制作的灯笼因材料形状的不同而不同。我喜欢方方正正的红灯笼,提起来底下吊着一个长长的流苏坠儿。父亲就用细竹条或者高粱秆截成一段一段的制作这种灯笼。在我记忆中,细竹条的竹皮容易劈开,只能用铁丝或者毛线捆扎。用这种方式制作的框架糊上纸后,四角有明显的突起,并不好看。倒是不太结实的高粱秆有坚硬的皮、松软的芯,直接将高粱杆的一端插到另一个上就能严丝合缝。糊上纸后,平平整整的,很是美观。我的妹妹喜欢动物形状的灯笼,如小白兔或者小狗,父亲就用铁丝弯成动物的形状。
父亲做完灯笼的轮廓后,我们便裁纸准备糊灯笼。我的灯笼用的是春节写对联剩下的红纸,妹妹的动物形状灯笼一般用薄的带褶皱的纸张,有白色的,还有黄色的。有时候妈妈还会剪上几个小花朵贴在灯笼小白兔或者小狗的身上。
糊灯笼时,父亲坐在矮凳上或者门槛上,将灯笼的框架夹在两腿中间,用粗糙的双手缓缓地将纸张平整地贴合在框架上,再用手指轻轻抚平,让每一寸纸都服服帖帖地贴在框架上。糊完纸后,父亲会在灯笼的顶部和底部各留一个小口,顶部的小口用来插蜡烛,底部的小口则是为了透气。
等到灯笼彻底晾干后,父亲把灯笼的上面系上一根绳子,再将绳子绕在一根光滑的小木棒上。点亮蜡烛后,我们就在傍晚手提着灯笼小心翼翼地走到街道上。街上的孩子们都拿着各自的灯笼,有的是用塑料做的,有的是用纸糊的,各种各样的灯笼汇聚在一起。我们一边走一边比谁的灯笼更亮、更好看,笑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不过,有时候也会遇到小意外,蜡烛一歪,就会把灯笼点着。每当这时,我们就会惊慌失措地大喊:“着火啦!”然后赶紧把灯笼扔在地上,用脚踩灭火焰。虽然灯笼被烧坏了,但我们并不难过,因为父亲说过,灯笼烧了,明年还可以再做。
除了给我们做灯笼,父亲还会用白萝卜雕刻出一个个小小的灯盏,分别放在大门口两侧或者井台上。他说,这些灯是为逝去的亲人照亮回家的路。虽然我当时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看着那些亮着的萝卜灯,心里总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如今,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那些曾经的欢乐和温馨也成了永远的回忆。每当正月看到满街的灯笼,我就会想起父亲为我做灯笼的情景。那些用高粱秆和红纸做成的灯笼,虽然早已不在,但它们所承载的爱和温暖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父亲用他的双手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们在那个简单的时代也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但我知道,他一直在某个地方守护着我们。我多希望那些灯笼的光,能照亮他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