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母女三人先后中招,肠道藏数百个息肉
身体里的“小赘肉”如何成为“定时炸弹”?

  “以为没症状就没事,没想到肠道里早已满是‘定时炸弹’。”29岁的李女士(化姓)看着术后复查报告,仍心有余悸。她肠道内布满数百枚息肉,且靠近肛门的直肠部位已发生癌变。幸运的是,医生通过腹腔镜联合达芬奇机器人技术,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同时为她保住了肛门,让她术后能回归正常生活。不久前,知名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刚刚因“胃里切了8个息肉”登上热搜。诸多病例都为关注健康的人群敲响了警钟。

  母女三人三年内先后“中招”
  李女士来自安徽滁州,她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交集”,始于三年前母亲的手术。彼时,她的母亲因肠道息肉癌变,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医生当时就严肃提醒:“这是遗传病,直系亲属必须定期做肠镜筛查。”
  可李女士总觉得“自己年轻,没不舒服就不用查”,竟连续两年没去复查。直到最近,她偶尔出现腹胀、排便不畅,才在家人催促下做了肠镜——— 结果让她瞬间崩溃:横结肠息肉已恶变为腺癌,整个结肠和直肠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息肉,数量多达数百枚,部分息肉甚至像“小葡萄”一样挂满肠壁,内镜下根本无法逐一摘除。
  “息肉一般是人体正常结构上多余的‘赘肉’,多数属于良性。但有一种息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若不及时干预,几乎100%会癌变。”接诊的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紫东院区院长江志伟教授解释。更让李女士揪心的是,她的姐姐此前也已确诊该病,母女三人三年内先后“中招”,家族遗传的威力令人咋舌。
  “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癌变的患者,‘全大肠切除’是根治的关键,但李女士的情况有两个难点:一是患者年仅29岁,对保肛需求极高,这直接关系到术后生活质量;二是手术范围广,需同时处理全结肠、直肠TME(全直肠系膜切除)及肛管黏膜,操作复杂度远超常规肠癌手术。”在江志伟的指导下,普外科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联合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营养科、妇科等科室专家共同“把脉”,从加速康复外科(ERAS)与微创技术整合的角度出发,制定了精细化诊疗方案,确定手术方案为“腹腔镜联合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全结肠及直肠TME切除+肛管黏膜切除+末端回肠肛管吻合术”。
  省中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柳欣欣主任解释:“这一方案既遵循了‘微创+ERAS’的核心指导思路,兼顾根治与保肛——— 达芬奇机器人可保证手术操作的超高精度,腹腔镜技术能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创伤,而末端回肠与肛管的吻合术式,则能帮助患者保留正常的排便功能。”手术当天,在江志伟带领下,“机器人操作组”和“腹腔镜辅助组”协同作战,手术仅通过腹部5个小于12毫米的小孔完成,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同时,成功保留了肛门功能。李女士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回归正常生活。
五花八门的息肉哪些是“危险分子”
  息肉到底是不是癌?是不是长了就得切?
  “其实,无论是肠息肉还是胃息肉,就是身体长出来的‘小赘肉’,大部分是良性的,但类型不同,危险程度也不相同。”柳欣欣解释,李女士一家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在肠镜下有着典型表现——— 结直肠内会布满数百乃至上千个腺瘤样息肉,部分严重病例中,息肉甚至呈地毯状覆盖肠道黏膜,“这种病有明确的遗传倾向,一旦发病,若不干预,几乎100%会癌变,且癌变年龄普遍偏早,最早15岁就可能出现息肉癌变,多数人40岁左右会进入癌变高发期。疾病早期阶段,可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逐渐增大、数量增多,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少数还出现肠套叠或肠梗阻。”
  而腺瘤性息肉也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专家提醒,它的癌变概率会随着个头增大而显著升高,所以,不管大小,只要病理检查确诊是腺瘤性息肉,必须尽快通过胃镜下的微创手术切除干净,以绝后患。
  此外,炎性息肉大多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炎症刺激引起的“反应性增生”,本身恶变的可能性极低。专家表示,如果息肉很小,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通常会建议定期复查胃镜,如每1—2年一次,观察其变化;如果它开始长大或者引起了症状,如出血、梗阻,再考虑切除也不迟。而增生性息肉的危险性介于腺瘤性和炎性息肉之间。如果增生性息肉比较大,比如直径超过1厘米,或者同时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了安全起见,通常也建议切除,避免未来发生恶变。
  专家提醒,像李雪琴这样一次发现8个息肉,并且提到“部分未完全处理的小息肉”,这种情况高度提示她的息肉可能是腺瘤性或需要警惕的增生性,所以采取了积极切除的策略,并且后续必须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监控那些小息肉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新发息肉。
  远离这些息肉“导火索”
  生活中如何才能远离息肉的困扰?专家解释,息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年龄因素、慢性炎症刺激等。
  不良饮食习惯是胃、肠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以及辛辣、油腻、腌制等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促进肠息肉形成。此外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也可能增加罹患上述疾病风险。”市妇幼保健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张为民表示,日常生活中,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方式、经常暴饮暴食,也都是胃息肉的诱发因素。
  而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修复能力逐渐下降,同时肠道内菌群也可能发生变化,都可能增加结肠息肉发生概率。“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加速肠息肉的形成。”张为民提醒,“长期便秘可能导致肠道内毒素的积累,刺激肠道黏膜增生。长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促进肠息肉的形成。”
  此外,肠道黏膜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下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增生,进而形成肠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黏膜长期发炎,这种持续的刺激会让胃的上皮细胞过度生长,最终形成息肉,“这种情况在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中特别常见,及时根除这种细菌,对预防和治疗胃息肉非常重要。”专家强调,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很重要,“一旦家族中有一个人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那么他的直系亲属,包括子女、兄弟姐妹等都要做相关的筛查。”

(金陵晚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2 版:微视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身体里的“小赘肉”如何成为“定时炸弹”?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