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玩转“联名经济”、创新月饼玩法、文博场所疗愈身心
N种方式解锁过节新时尚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节日的固有形式,而是以联名消费、美食创新、文博探索等方式,为传统注入青春活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联名经济
买的不是物品本身
而是情感联结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西式快餐连锁品牌肯德基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联名推出的“红运盛宴”成了很多人的“打卡新宠”,全国多家门店“变身”哪 吒 主 题 餐 厅 ,小 朋 友Cosplay成电影中哪吒的形象打卡。
  从餐桌到旅途,从礼赠到体验,跨界联名正为传统节日注入青春活力。
  联名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家人之间的“年龄代沟”。今年47岁的李海云很乐意为22岁的女儿购买联名产品。“我女儿喜欢那些动画片里的人物,以前我真的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但现在我们的交流都多了不少。”李海云开心地说。
  联名产品正在重新定义“节日心意”。“90后”教师赵慧为亲友挑选的礼物颇有巧思:在大白兔快闪店购买的奶香味毛绒挂件盲盒、“大白兔X东方明珠”文创产品送小孩,与哈利波特联名的项链、手链等饰品送同龄人。
  “以前旅游带特产,现在‘带体验’、装回忆。”这个假期,在江苏旅游的山西游客赵薇,逛街时发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有江苏和安徽区域专属的中秋限定冰箱贴,于是“立刻拿下”。赵薇说,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这一次的旅游经历,作为礼物也十分特别。这种联名模式,让旅途和伴手礼兼具文化感与社交价值。
  许多人好奇为什么不少年轻人愿意为一张纸片或一个铁片买单,殊不知这些年轻人在意的是物品背后的情绪价值。肯德基的哪吒主题冰箱贴、霸王茶姬的中秋限定冰箱贴、哈利波特的联名饰品,这些小物件既是文化载体,更是一些年轻人的情感寄托。
  “我们不是在‘跟风’追热潮,甚至买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情绪价值、情感联结。”赵慧的话道出了本质。从老字号的文化底蕴到新IP的青春活力,联名产品正在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月饼创新
万物皆可月饼
但团圆文化始终延续
  圆圆的月饼,长久以来一直是团圆的象征。如今,年轻人的创意为其注入了新活力,让月饼在选择、吃法上有了新的表达。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的大二学生李鹏宇家是做山西传统红糖月饼的,每到中秋,街坊邻居都会来他们家帮忙。看着家里成套的模具和机器,今年李鹏宇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万物皆可月饼”成了他的美食宣言。“我打算把甜品、面包等做成月饼的形状给家里人试试。”李鹏宇说。
  作为一名“00后”的甜品店店主,张洁的店每年都会接到很多定制月饼礼盒的需求,她说:“我发现很多客人定制的月饼礼盒都会寄到全国各地去,所以我希望我们店里的月饼可以让人有记忆点,特别是能有独特的山西口味。”因此,她特意把山西代表性特产之一的沙棘融入了月饼。尽管手工剥离沙棘果辛苦,但张洁觉得,如果能用一块小小的月饼唤起山西人关于家乡的记忆,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月饼种类不断创新,但月饼寄托出的“团圆”文化始终延续。当年轻人提起过节,消费场景变得多元,突破了原有的家庭圈层,融入了更广阔的社交图景。“节假日经常会和同学朋友们一起出去玩,买月饼、搞团建,这样也很有意思。”李鹏宇说。
  大四学生李敏介绍,他们同学之间会相互开玩笑,比如在网上买好月饼模具,把汉堡塞进去,里面再加入一些其它口味,让单纯的“吃月饼”变得更加有趣,“很多不喜欢吃月饼的同学看到我们这么玩之后也想尝试。”李敏说。
  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创意玩转传统节日,或许是同学之间用“汉堡月饼”开个玩笑,也或许是购买一个有创意的月饼礼盒边吃边玩……总之,在年轻人的重新演绎下,月饼变得更加多元和富有层次,既可以是团圆的象征,也可以是创意与分享的快乐载体。尊重传统,但不断寻找新的变化和乐趣,这就是年轻人关于月饼的N种玩法。

文博热潮
双节逛博物馆
打卡又疗愈
  国庆前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热门场馆的网络预约名额早已约满,一票难求的景象,成为这个假期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张门票之下,逛博物馆暂且隔绝了纷繁人群的喧扰,成为年轻人节庆期间疗愈身心的场所,一场一万步打底的逛博物馆之旅,成全了一次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双向奔赴。
  在晋祠博物馆苍劲的周柏下,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95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有时候压力大,就来这里走走。看着这些历经千年的建筑,想到古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依然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自己的那点烦恼似乎也算不上什么了。”
  这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祠庙园林,以其开阔的空间和宁静的氛围,成为年轻人的心灵栖息地。而晋祠博物馆在节庆期间推出的“盲盒式宋代侍女讲解”,让九位身着宋服的讲解员以第一人称讲述历史,更令穿越时空的对话变得真实可感。
  走进博物馆之前,许多年轻人早已在线上完成了“预习”。某社交平台上,博物馆相关笔记超过1100万条,“去博物馆看展”这个关键词一度成为节庆期间的流量密码。先线上“种草”,再去实地游览,逐渐成为了年轻人逛博物馆的新方式。
  让文物活灵活现地“演我本人”,让高冷的馆藏文物变得亲切可人———“线上营业”的博物馆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青睐。很多年轻人深入博物馆发掘“显眼包”,丰富自己的表情包“库存”。大同市博物馆的彩绘陶人面镇墓兽被配上“不听不听”的文字,严肃的石雕武士像变身“太难顶了”,这些跨越千年的“表情包”恰如其分地表达着当代人的情绪。
  文创成“顶流”,文物也可以“好玩”。节庆期间,山西博物院的“睡个午觉”系列盲盒成为爆款,将镇馆之宝晋侯鸟尊与明代金锭文物巧妙结合,让文物在睡袋中“午休”的创意令人会心一笑。“网上都说山西人爱午睡,于是我们就研发出了这款文创产品。”山西博物院院属晋观公司副总经理吕婧解释道。
  当古老的文物通过新的技术、新的表达重新“活”过来,当静默的历史被赋予生动的当代叙事,博物馆不再仅仅是文物的存放地,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文化场域。这个双节,无数年轻人选择的博物馆之旅,不仅掀起了假期的文博新热潮,更延续了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新华社)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广视角】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N种方式解锁过节新时尚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