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文化视点
应是“昼昏如夜”
  


张所昆
  阿掖山,是岚山区的一座名山,位于区政府驻地安东卫的东侧,主峰海拔高度314米,山上风光秀丽,人文荟萃。阿掖山之于岚山,犹如崂山之于青岛、千佛山之于济南,她是岚山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上点年纪的岚山人都知道,早前阿掖山这个名字少有人叫,民间一直将此山喊作“老爷顶”,另外,安东卫人还习惯称它为“东山”,东部山下居民则常称其“丫口山”,解放后因山顶上建设安装了军用雷达,此山又被广泛称为“雷达山”。阿掖山名称,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编纂的《安东卫志》和《日照县志》。近些年来,因为岚山城市和港口发展迅速,地方宣传资料都将此山统一称作阿掖山,阿掖山名字方才叫响开来。
  “阿掖”二字组合非常奇特,它到底是因何得名?在岚山区乃至日照市,现今的文献资料和新闻媒体,凡是记述阿掖山名字由来,无一例外地都会援引光绪十二年(1886年)《日照县志》的记载:“阿掖山:《方舆记要》‘掖’作‘夜’,谓临海雾气常昏如夜,因名。”
  《方舆纪要》全称《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无锡人顾祖禹编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共130卷,约280万字。该书正文卷二十二是“南直四”,在其中的“赣榆县”的小节里,有这么一段文字:“拦头山:县东北七十里。有石拦际海,可遮洪涛,因名。其并峙者,曰阿夜山,山临海,雾气尝昏如夜,因名,亦接日照县界。”———光绪《日照县志》关于阿掖山的记载,所依据的应当就是这段文字。需要注意的是,《方舆纪要》中的“尝昏如夜”,在光绪《日照县志》中变成了“常昏如夜”。
  几年前,笔者曾撰文《光绪<日照县志>曲解“阿掖山”名》,文章从几个不同方面论证并得出论断:《方舆纪要》中的阿夜山,并非现今岚山区的阿掖山,二者不可划上等号,笔者推测阿夜山曾是海隅中的岛山,它与阿掖山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还需开阔视野勇于探秘。《光绪<日照县志>曲解“阿掖山”名》发表于2015年5月23日《日照日报》,另外,《日照文览》和《文化日照》等媒体也曾刊载过。
  上述拙文之观点,不管别人怎么看待,笔者至今还自认为它是站得住脚的。这些事情,姑且搁下不提,笔者写作本文却欲开启一个新话题,亦即要谈论一个几多年来无人料到的问题:《方舆纪要》本身就存在文字差错!
  以前每每读到“尝昏如夜”或者“常昏如夜”,笔者总感觉有些别扭,“昏如夜”三字前面加上一个程度副词“尝”或“常”,意思反而让人不好捉摸了,岚山区不少文友对此都有同感。最近,笔者专赴连云港市图书馆和赣榆区图书馆等场所,查阅地方史料和文献,意外发现了一个秘密:无论是“常昏如夜”,还是“尝昏如夜”,都不对,这四个字准确说应该是“昼昏如夜”!
  请看相关典籍的记载:
  A、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第五四六页(请见附件)载:
  阿夜山,治东北七十里海边,与拦头山并峙。《方舆纪要》:“山临海,雾气昏如夜,因名。接日照县界。”《俞志》:“山西有水帘洞,海雾弥漫,昼昏如夜。”
  B、《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七十二“海州·山川”中载:
  栏头山,在赣榆县东北七十里。旧志:海边有石栏,即海,可遮洪涛,故名。并峙者曰阿夜山,海雾昼昏如夜,故名。其西有水帘洞。
  C、还有其它的江苏省地方史志,书中出现的也是“昼昏如夜”,不一一列举。
  连云港古称海州,北部赣榆县与日照县毗邻,历史上有些渊源。读罢上列典籍的记载,首先,笔者想提请岚山区文史界注意,附件《<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相关记载》页面中,介绍了拦头山、阿夜山以及丫髻山的位置所在,非常值得分析和研究;其次,上面A与B中分别提到的“《俞志》”和“旧志”,估计很可能就是《方舆纪要》记述“阿夜山”的蓝本,从中容易看出:《方舆纪要》将“昼”误作了“尝”,又将“栏”误作了“拦”。
  笔者手头另有一张古代“赣榆县疆境图”影印件,图上某一海岛标注的也是“栏头山”。凭此佐证,《方舆纪要》确实存在文字差错。
  在繁体字中,“昼”“尝”“栏”“拦”笔画都比较繁杂,“昼”与“尝”字形相似,“栏”与“拦”字形相似,这可能都是致误的原因。顾祖禹为了写作《方舆纪要》,取材十分广泛,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100多种地方志和其他大量文献,旁征博引。可要知道,全书仅为他一个人独撰,难免会有考据未周之处,产生疏漏和谬误也就不足为怪了。
  大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对《方舆纪要》书中差错早有觉察,因而它在摘引有关阿夜山的文字时,有意将“尝”字漏掉,而写成了“……雾气昏如夜……”。光绪《日照县志》将“尝”改成了“常”,估计也是看不上这个“尝”字。
  再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昼昏如夜”是个常见词语,其中“昼”与“夜”相对,整个词语意思非常浅白:白天昏暗得如同黑夜。好一个“昼昏如夜”,用它来形容阿夜山“海雾弥漫”,真可谓是恰如其分。———稍有点文字功夫的人,应该都会这么认为的。
  综合说来,光绪《日照县志》存在“曲解”错误,而《方舆纪要》本身则存在文字差错。由是观之,对待每一部历史典籍,都切忌不加分析、盲目迷信,诚如孟子训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最后,回到本文的标题“应是‘昼昏如夜’”———那好,就用这四个字来描述我们所熟悉的阿掖山,别的不用多说,试问阿掖山山民,谁人常年感受到“雾气昼昏如夜”了?恐怕没有一人!因为这种说法与现实根本就不相符,谁若认同阿掖山雾气这般严重,不客气地说,那是在自欺欺人。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古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故此,笔者向当地社会呼吁:今后宣传介绍阿掖山,请不要总拿光绪《日照县志》来说事,不可再这样以讹传讹了。笔者还建议:在阿掖山得名真相未被破解之前,要抱着对历史和后世负责的态度,不妨实实在在地使用“失考”或“有待考证”等字眼来交代;势必非要援引光绪《日照县志》的记载,那也请将其中的“常昏如夜”四字,改为“常(《方舆纪要》写作“尝”,实则当为“昼”)昏如夜”字样为好,如此严谨一点有益无弊。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应是“昼昏如夜”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