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炮台岭上的情与恨
  

滕以来
  在我的印象中,无论郁郁葱葱、风光旖旎的崇山峻岭,还是草木不生、缺乏生机的荒山秃岭,都不抵家乡的那座曾经让几代人刻骨铭心的“炮台岭”了。
  据史料记载:1938年5月12日,侵华日军出动飞机5架,轮番轰炸位于“炮台岭”西北河滩上的南湖大集,炸死赶集群众和村里的无辜百姓共637人,炸伤者无从计数,烧毁房屋1000余间,制造了日照史上骇人听闻的“南湖惨案”。
  次年的六七月间,日军海军陆战队、日军井上大队、日军大扫荡分遣队四面出击,相继侵占了历经多次狂轰滥炸的日照大地,并四处安营修筑战备工事,企图长期驻守。
  听前辈们讲,当年有一支日军小分队,就相中了离我们家不远处的一座土岭,并迅速纠集了一群二鬼子(伪军),就近抓劳工在此建造了一座座炮楼,放置了一门门大炮,修筑了一个个碉堡,开挖了一道道堑壕,故而被民间称为“炮台岭”。
  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全国掀起高潮时,日照2.8万人民用肩挑、筐抬、车推运送沙土石料,用石夯打垒、用山石筑堰,连续奋战大干220天,一举建成了坝总长1107米、坝高26.5米、能储水2.6亿方、可发电2225千瓦时、能灌溉60万亩土地的日照第一水库,俗称“张古潭水库”。
  为了全力支持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一批库区移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动员号召,提前举家搬迁来到“炮台岭”下安家落户,清一色红瓦房的新村名字叫“新合疃”,与我们东沈马庄东岭仅一路之隔。
  全国农业学大寨时期,那些勤劳勇敢的库区移民们,自发开山凿岭,修造层层梯田,自力更生解决全村温饱问题,为的就是少向国家伸手讨要救济粮油,“炮台岭”也因此被无情夷为平地,种上了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
  那座“炮台岭”的存在与消亡,一直伴随着我童年的记忆。因为它全是用碎石和白灰筑成的战地工事,刚刚被村民用自制的炸药炸塌陷时,从碎石堆里冒出一股股好像有什么被烧焦的刺鼻气味。而一旦遭遇冒犯就会用毒针蜇人的黄蜂,则是当时整座“炮台岭”上最常见的物种之一,据传它们原先多在鬼子炮楼的四周垒窝,后来又在一片坍塌的乱石堆缝隙里筑巢。
  环绕“炮台岭”整整一圈的第一道堑壕,每年夏天都会蓄满一渠清澈见底的雨水,也是我初学游泳时最喜欢的去处。奶奶在世时曾经对我讲:“炮台岭”上的那道深深的壕沟,是当年鬼子用刺刀威逼、用皮鞭抽打,硬强迫我爷爷领头挖掘的。一向心底善良的奶奶,白天到工地上给爷爷送饭时,看到大伙儿都累得脱了一层皮,就心疼地连夜推磨磨浆,并亲手做了一筛子豆腐送去慰劳劳工,不料竟被那些眼尖嘴馋的黄毛鬼子先饱了口福,并且从此以后隔不几天,鬼子头就会差使一两个伪军,或扛或抬着四处抢来的一布袋黄豆,轻车熟路地找上门来,对着我奶奶大声吼道:“小娘们,你听好了。皇军有令,赶快做一锅豆腐,给皇军送上去。要是不从,可别怪老子对你不客气!”
  曾使我们几代人情与恨交织的那座“炮台岭”,不单是爷爷奶奶年轻时最大的伤痛,还是我青少年时期纵情放歌的地方,从《大刀进行曲》到《上甘岭主题曲》;从《游击队之歌》到《在太行山上》;从《南泥湾》到《沂蒙小调》……五音不全、时常跑调的我,真的记不清已在此哼唱过多少遍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炮台岭上的情与恨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