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1978年,西施舌的故事
  

赵德发
  这一两年来,我为创作长篇小说《蓝调子》,采访了多位渔民。前几天,我听日照报业传媒集团书刊出版中心主任葛山峰说,他父亲18岁就上船打鱼,后来当过公社海带养殖场场长、渔业队长,就又把这位老人当作了采访对象。
  老人叫葛允武,今年已经74岁,身体强壮,记性特好。他向我讲了许多精彩的故事,让我听得入迷。其中一件事有地方史料价值,值得单独记录成文。
  老葛说,他当涛雒公社渔业队队长的时候,分管农业、渔业的公社领导是党委副书记肖德晋。肖德晋是东风村人,从1960年开始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率先在本村实行稻改,成为临沂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千斤的村,是全县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1977年,他被任命为涛雒公社党委副书记(非脱产)。1978年年初,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日照县的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县为之轰动。就在这时,肖德晋到渔业队找到葛允武,让他办一件事。他问肖书记什么事,肖德晋说,你给我弄十斤西施舌,过完年我去北京开会,送给华国锋主席。肖书记还说,这是莒县吕鸿宾交给他的任务。吕鸿宾是全国劳模,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又当上了,他打电话给我,说老肖呀,你得带点西施舌,叫华主席尝尝日照鲜。
  葛允武一听,立即明白了。西施舌是日照出产的一种蛤蜊,个大皮薄,白里透红,偶尔吐出的一小段白肉特别好看,像美女西施的舌头。西施舌产量很少,如果捕到,煮熟后食肉喝汤,味道特别鲜美。1959年,日照县岚山公社渔民柴立清进京开“群英会”,就带了一些献给毛主席。他表态道,肖书记,我一定给你准备好!
  但是,葛允武虽然担任公社渔业队长,却不知道怎样去捕西施舌。他想到东南营是个海边村,大队书记孙树倩是他的老伙计,就找他说这事。孙树倩说,这事太简单了!当即吩咐儿子:把你大爷找来。很快,一位中年渔民就来了,他叫孙树民,是孙树倩的堂兄。孙树倩说,树民哥,公社领导需要西施舌,你一定弄来三十斤。老葛立即摆手:三十斤太多了,十来斤就行。孙树倩说,必须多弄一点,防备有坏的。孙树民说,不管弄多弄少,要看老天爷给不给。老葛说,此话怎讲?孙树民说,要看刮不刮西北风。老葛你回去等着吧。
  过了几天,孙树民果然骑着自行车,送来了一蒲包西施舌,重达三十多斤。葛允武十分惊喜,问他怎么弄的,孙树民讲,昨天刮西北风,他拉着碌碡去了海滩。老葛问他为什么要拉碌碡,孙树民说,拉出一段,看看压出的地方,就能看出哪里有西施舌,接着用铁锹挖出来。葛允武说,怎么看?老孙你教教我。孙树民摇头道,对不起,我不能教,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方法,嘱咐后人不能外传。听他这么说,老葛就不再向他求教了。老葛又问,肖书记要等到过了年才去北京,这些西施舌能撑得住吗?孙树民说,有办法,你去找些麻丝。老葛找来之后,孙树民把一个个西施舌都绑起来,不让它张口,说这样放着,经常洒点海水,能撑一个月。全部绑好之后,葛允武就把西施舌送给了肖德晋。肖德晋非常高兴,给他两瓶好酒作为奖赏。
  葛允武讲完这段,向我感叹:高手在民间,真是这样。
  采访过老葛,我在网上查找肖德晋的资料,发现了新华社1980年9月5日发的一则消息:“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在分组讨论中,认真审议了人大常委会关于建议修改宪法第四十五条的议案。代表们赞同这个议案,指出从宪法中取消‘四大’的条款,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措施。”消息长达1200字,其中有这么一段:“来自基层的一些代表,用亲身经历说明了‘四大’所造成的恶果。山东省日照县涛雒公社的代表肖德晋说,‘四大’是分裂剂,弄得上下分裂,父子翻脸,夫妻不和,兄弟姐妹争论不休。那时候,一个村庄分成了几派,一个生产队有几个‘观点’,东边敲锣,西边打鼓,大字报真真假假,闹得人心惶惶,根本无心生产。”从发言内容来看,肖德晋不只是种庄稼的高手,对一些政治问题也有深刻思考。
  我还查到,肖德晋已经在1992年11月病逝,享年63岁。我认识肖德晋的儿子肖建华,便打电话向他求证。肖建华说,他父亲生前向他讲过送西施舌的事。那时去北京很麻烦,他提着礼物先去临沂,再转济南,与全省一百五十多位代表集合在一起去北京。肖建华说,至于父亲到了北京怎样献上,他也不清楚。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1978年,西施舌的故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