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学海之鲸》的美
——朱德发传记读后

  厉彩虹
  《学海之鲸——朱德发传》是作家赵德发为学者朱德发写的一部传记。封面天青的底色里,朱德发先生望着远方,平静睿智,似乎能洞穿所有灵魂。翻开内页,读到朱先生离世众弟子悲怆难抑的章节,我也跟着悲伤起来。这是一部厚重的书。
  王国维有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赵徳发老师在传记中直陈:“我一边写着《经山海》,一边念念不忘《朱德发传》。”因为“他的进取精神,他的高尚人品,值得大书特书”。赵老师曾说,为历史记录细节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他和朱德发先生都于筚路蓝缕中开创出一片光明天地并泽被世人,足迹坚实厚重。作为文化人,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深感动着人们,影响着人们。
  朱德发先生是著作等身的学者,生平资料极为丰富。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赵德发老师以花甲之年亲自去北京河南等地,历时几个月进行实地采访,事无巨细。“《曲阜师大报》电子版”“中国知网”“山师大组织部”,这样的词语传记里俯拾即是。每一个细小的节点,都要尽可能找到具体的证据;每一个知情的当事人,都要尽可能当面交流。诚如引言所说:“几个月来对先生的了解与理解,全部化作了创作激情。”在传记写作过程中,赵德发老师经常比照自己反思冥想,谦虚其心以宏大其量,这正是基于他对朱先生的理解。一个是学术翘楚,一个是著名作家,他们这种精神交流是当代文坛上的又一束晖光。
  传记里,看上去素朴的文字,却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赵德发给读者展示的一个个画面,简约传神感人至深,小说笔法炉火纯青。
  打开第一章,一个苍凉的场景就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朱家一老一少两个悲苦形象扑面而来。小朱德发幼年失怙,他将何去何从?传记由此展开。“一手扶着肩上的粪叉把儿,一手牵着宝贝孙子,在寒风中,在雪地里,一步步走向学堂。”舒缓的笔调,坚定的步履,小先生的漫漫求知路就从这里开始了,“这场面是多么温馨”,这画面又饱含着多少希望。讲课时使用“一指禅”“去北京领奖”等这些画面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博学严谨珍爱荣誉的仁厚学者形象。传记材料的裁剪需要一颗赤心,需要一双慧眼,而赵德发老师游刃有余。
  朱德发先生82岁写作《当代文学批评应强化诗性维度》时指出,大多文学作品批评“没有自觉地把文学作品的思想维度与诗性维度糅合起来”,朱先生提醒“文学批评者应具有诗性思维的感悟力和穿透力”。“诗性维度”是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概念,朱先生以非凡的创新精神和敏锐思想提出了这个问题,正是文艺评论领域里的黄钟大吕。赵老师在这段结句评道:“先生此论,不只对文学评论家是个提醒,对作家的创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写出“‘诗性维度’,应当谨记”时,赵徳发老师应该正颔首沉思,他的创作理念正与这种认识相吻合,他作品的特质之一也正是诗性美。在这部传记中,诗性语言比比皆是。
  第二章里赵老师点评“小朱先生也在虎路线做着与掘金类似的事业。他要将山里人的求知欲望开掘出来,把他们的善良天性开掘出来"。“求知欲望、善良天性”那都是黄金一般的品质,人们本性中蕴藏着熠熠光辉,这个勇敢的年轻人是想把这些光辉都开掘出来。赵老师想到了自己十八岁的教师生涯,“类似掘金”这种诗意想象应该也是他当年的思想,少年强则国强,两位先生都早早担负起了启蒙世人的责任。
  第八章里朱先生说中外文化“结成了一张深不可测,广不见边的大网”,赵老师评道:“他以修炼多年而获得的超强功力,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结’,奏响了撼动无数学人心旌的一曲曲乐章。”赵老师以抒情笔法高度赞美了朱先生在现代文学领域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力,这对后学者无疑有鲜明的引领作用。诸如此类的还有评价《现代中国文学英雄叙事论稿》,“纵览百年英雄叙事,似听一曲长风浩歌”;十四章最后评“生命可以如此充盈,老境可以这般辉煌”。这些铿锵有力的诗意点评精到准确热情洋溢,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赵德发老师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他对未来更高的期待。
  讲到朱先生为央广撰写的文稿,赵老师娓娓写来:“我读着这些文稿,耳边响起央广播音员的声音,如沐春风,陶然若醉。”他陶醉于想像的声音,我们又何尝不陶醉于赵老师淡定沉稳的生情妙笔、高山流水的知音之境呢。“先生的绝笔”“最后绝唱”,这样的感慨又道出了多少惋惜与感伤,巨鲸缓缓落沧溟。这种诗性思维既增加了传记的语言魅力,也让读者更真切地领略到了传主朱德发先生的人格魅力。
  传记有强大的逻辑美。赵德发老师的每一处论断都有详实的依据,决不妄言。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传记里朱德发先生对学问的态度。“热爱人的真善美,痛恨人的假恶丑”,其中一个真字,在经历了漫长的艰难岁月,又是那么难能可贵。传记第八章中学者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作者的急促的行文,正适应着思路的敏捷、迅疾;较长的句式,切贴着思维的周严、细密”后,赵老师跟评道:“朱先生所有的著述,风格都极有特色:气势恢宏,体大思精,逻辑严整,绵长致密。”为了证明这一论断,赵老师随手翻开其中一本书,引用了书中绪言里的一段文字作论据。他谨慎对待每一个结论,每个章节都有严密的逻辑。
  这种逻辑之美还表现在对朱德发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探究上。巨鲸的形成因素之一是他的“英雄情结”。关于朱先生的英雄情结,赵德发老师概括了四条:低位逆袭、后来居上、自立门户、能征善战。寥寥几个字,无懈可击地道出朱先生“也是英雄”这一论断的依据,简明扼要。能够逆袭的先决条件是刻苦读书,在第七章末尾写“鲸变”之前,每个章节里都有他刻苦读书的记录。第二章里引述朱先生的话,“从来没过过星期天”,后面几章里“他加倍努力学习,大量阅读文学书籍”“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熬夜读书”“朱先生一直在抽时间刻苦读书”,这样的句子反复渲染他刻苦读书的画面,读书丰厚的积累为他实现“鲸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第七章,传记就浓墨重彩讲述先生的学术成果了。“学海浩渺,众生攘攘,他起初只是一条普通的小鱼,但他胸怀大志……终于成为一条游行无畏、体态优雅的庞然大物———学海之鲸"。这应该就是厚积薄发,春华秋实。
  至于环境对朱先生的影响,传记归结“与他家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土壤有关”。蓬莱有八仙过海的传说、苏东坡的《海市》诗,其中道家文化对梦想与自由的向往激发着朱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他特别喜欢“五四”文化中的自在洒脱。他重新审视“五四”文化,最终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一面旗帜。第二章和第九章都提到了道家文化对先生的影响。此外,戚继光、丘处机等也是赵德发老师用来探讨朱先生英雄思想来源的依据。朱先生看到鲸想到《庄子》的鲲鹏,想到“物质上的躯体,他们不一定大,但精神上的能量,会超过芸芸众生,产生重要影响”。这是朱先生的心声,也是两位先生的共识,他们的思想又一次交融在一起。
  朱先生的成就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先生就读的曲师大具有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这也深刻影响着他。开阔的胸襟、仁厚的思想、强烈的责任感正是儒家文化的要义。他帮助学生确定人生方向,指导学生学习,使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他教他们“认识到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确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告诉他们“方法比知识重要”。他历经波折,晚年和夫人相濡以沫。他82岁高龄还为学生仔细修改论文,他对学生“厉而温”“宽严相济”,教育弟子“不能臧否别人”。他给新人证婚,亲自去邮局拿学生行李……“只要有人求,只要他能办,都会尽力而为”。他生病后却尽量不让别人知道,怕麻烦别人。他既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又是一个慈爱的长者,还是一个卓越的指挥者。他带领的山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于2007年9月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赵德发老师以他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把这些信息一一重拾,前后贯通,深切又从容地展示出了一个备受苦难的孩子成长为一代大师的历程,一条普通的鱼儿已成长为一头巨鲸。第七章引《周易》“君子豹变”,赵老师由“豹变”想到“鲸变”,最后讲到“鲸落”。已为读者熟识的仁智大师离开了他热爱的一切,让人悲从中来。这种情不自禁的伤感是受朱先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赵老师用严谨的写作风格和视通万里的智慧为读者解读了一代大师的一生。这是一场灵魂的对话。
  作为一名喜欢文学的普通中学教师,我和众多的平凡工作者一样,汲取贤哲的精神力量,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鼓励他们于困境中保有一份勇气,让他们懂得现实与梦想的关系,不管怎么样,心中都要永存一轮明月,这也是赵德发老师的《学海之鲸》所蕴含的深意之一吧。德发写德发,文坛传佳话。感谢我的老师们,感谢那些为人生而努力播撒智慧与仁爱种子的人们。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副刊·文苑】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学海之鲸》的美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